粉时代

如何一眼识别用“数字化”来刷我“焦虑税”

粉时代

现如今,大多数上了规模的公司都要做数字化。于是,市场响应其号召,出现了一大批以“数字化转型”服务为产品的乙方,到底,他们中哪些是来收取我们“焦虑税”的呢?

数字化转型这股风潮最初是从消费品零售行业开始的,逐渐出现了电子商务,团购,直播带货等等新型的商业交易模式。

随后,又传递到了非实物交易的服务业,孵化出了外卖,跑腿,汽车养护,装修,家政等等行业的若干个互联网独角兽企业。

再之后,数字化的春风便吹向了最巨大,也是最难撼动的B2B行业,从批发贸易到大宗商品交易,从工业品MRO到医疗健康领域,疫情之后的数字化转型浪潮势头更猛,一波盖过一波。

然而,比这些即将经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提前一步先转型变化的是那些原来服务于这些甲方企业的乙方企业

他们纷纷举起“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这面大旗,把传统的业务改头换面妆点一番,再加一些和当下热门互联网平台相关的落地服务,就来收割我们的“焦虑税”了。

能“忽悠的”软件公司最爱“飙血统”

不得不说,各类软件公司是这些兜售数字化服务里转型幅度最小的。他们本来就是解决企业内数字化需求的供应商。只是原本做工具开发的他们,突然转型,成为提供“基于软件提升的业务升级”解决方案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公司了。

这些软件公司里,提供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方案的是最高端的,因为一旦把甲方定制开发的繁琐工作给标准化后,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是成几何级数递减的。

当然,SAAS的成本降低了,用户的成本未必会降低多少,只是定制开发的前期投入高,而SAAS更多是把成本摊薄到长期的“账户”和“运维”费用上去

不过能做SAAS的公司在芸芸众多的软件服务商里也属于凤毛麟角,没有个几千万风投资金拿来撑场面,以现在北上广程序猿们“和头发数量成反比关系”的工资水平,怕是连开发团队都养不起。

剩下大多数提供所谓数字化转型服务的,实际还是做定制开发的软件公司。

他们给甲方说故事一定先要不经意地吹嘘一番自己创始人的渊源,那些个没在硅谷大厂待过的,都不好意思进这个圈子。偶尔,客户经理露出的迷之微笑,让人感觉好像“谷歌”,“脸书”都是他们创始人亲手敲着代码给写出来的。

有时有个别的创始人属于“纯种本地派系”的,那也必须是最早一代国外知名软件体系的授权服务商,开疆拓土的元老派。

似乎那些软件在中国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都是他们一手给扶植起来的。而事实上,头部那些代理商,服务商的创始人早就套现脱离IT圈了。

公关公司最爱推销热门APP

传统公关公司的业务无非是“媒体,会务和物料”。然而,数字化的大趋势下,物料和会务愈来愈少,许多大品牌在商场里的产品发布会,推广活动也都把预算减掉了个“0”,美其名曰“花小钱,利用线上精准引流线下”。

媒体方面,随着纸媒的没落,“大屏幕观众”向“小屏幕用户”的迁移,传统靠着关系,劳动力与资金密集型的公关营销行业也不得不转战线上。

然则,数字化时代下,投放多不等于展现多,展现多不一定精准,即便精准展现了也未必会带来转化,最后成不成单,还得靠极致的性价比和长期的品牌塑造

这套在消费品行业已经被验证了的道理,到了B2B这,还能再重新收一遍学费。

开通个“公众号”不代表能做好自媒体,入驻知乎“机构号”未必能变成公知。这些道理,大家“尝鲜过后”也基本都明白了。

然而,新的媒体平台和APP总是层出不穷:小程序,头条,小红书,抖音,B站……

一般来说,总有甲方架不住公关公司一顿天花乱坠地忽悠,有理有据地讲述“别人家市场部”一本万利的“美丽传说”,然后看看新平台的投放门槛低,KOL价格便宜,忍不住花钱当了“小白鼠”。

最后,整个项目也就能在公司里做年终汇报时多写两页PPT,至于效果嘛,谁用谁知道……

开口三句话不离“特斯拉”,“小米”的咨询公司

判断一家咨询公司是否真的能落地,就看他跟你一个小时内谈啥。专业忽悠的咨询公司大约40%的时间都在谈行业痛点,20%的时间在夸特斯拉和小米,剩下30%的时间在讲自己如何优秀。

本来,咨询公司就有两类,一类是卖品牌的,也就是不管他能不能解决问题,只要你最终往上报的时候用了他们,付了听上去足够多的钱,那就政治正确,无可挑剔;另一种是卖服务的,就是你真的需要他们解决一些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内部游说要你自己搞定。

卖品牌的咨询公司的显著特点是公司规模大,品牌响亮,明明长着东方脸,但母语基本都是英文,中文只能说“勉强算溜儿

来之前基本能看完你们的“官网首页”,凭印象能嘣出几个和你们业务相关的关键词儿,已经算是不错了。要是你想深入聊业务,他们马上跟你谈“特斯拉”和“华为”。

这些咨询公司一般会避开国内的互联网平台,如百度,阿里讲案例,专门讲谷歌,亚马逊,搞得好像我们能在国内不翻墙上的去一样。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不穿帮,因为国内圈子小,指不定哪个案子背后的故事就不是那回事,他们也未必知道的比你清楚。

然后,这些人上来一定要约见大老板,分分钟当着你的面说要让CEO on-board(深入参与),然后又当着CEO的面说数字化有多难,你有多不容易。这样,不但让下面的人感激涕零,瞬间引为知音,还能给之后报一个高价埋下伏笔。

如今的咨询公司肯定是不可能再靠一个PPT就收“焦虑税”了,许多大咨询公司都收购了一堆做服务落地的小公司来帮客户落地。“落不落得了地”我也不好说,但是价格肯定是“辣手”的。

然而,翻来覆去落地服务过程也就是开会,开会的核心也就是讲PPT而已。

当然,人家团队也有平面设计,广告策划,电商运营,产品规划,业务拓展和一定的人脉资源,就是都离不开一个字——“贵”

相比数字营销和公关公司一年让你白投几十万看不到转化,软件开发公司忽悠你花个上百万做个没人用的系统,这些咨询公司的起步价格都是上千万。

这点钱对于资本市场买个概念,董事会里PK掉两个对头来说不算钱,但对于我们这些苦哈哈干活儿的平头老百姓来说,也算是一套上海外环边上豪宅的投入了,总不能连个水花都砸不出来吧?

你还别说,水花还是有的,不信你看一年后,同行们会不会纷纷来找你打听他们看到各种白皮书,蓝皮书和PPT里你们公司的案例。“2B”,“2C”成不成功我不知道,“2同行”肯定是成功了

对于这些公司,你还不能得罪,因为他们分分钟可能会跟你们公司全球总部的某个大佬通个电话,说你这里比较“保守”,对数字化的信念不够坚定。

这就好比某个算命先生经过你们家门口,跟你这个管家说:“你们这宅子风水不好,要拆了重建”!被你婉拒后,跟主人告状说:“你家有恶奴,竟视主人安危于不顾。”

数字化的过程,对外是价值链的重组,对内是决策链的重建。既关乎到企业内每个管理者的权益,也会影响外部每一个客户和渠道的收益

如何抽丝剥茧,循序渐进,绝对不是能靠外力快刀斩乱麻来暴力破解的。外部和内部的双方只有处在一个心有灵犀,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的模式下,才能最终找到一条合理的路径,柳暗花明。

所以,那些抱着靠一个“金点子”就能解决所有数字化转型问题的甲方们,别再被人收取“焦虑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