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所谓的高手,就是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而要做到,首先要看到,这就是所谓洞察力,而事实上,所有高手之所以有很历害的洞察力,是因为头脑里有很多可代入的思维框架进行解释,产生解释力。
而事实上,要产生解释力,是需要不断刻意练习思维框架的应用的。本篇,就是营销航班社群内部一次刻意练习的主题,从问题提出出发,然后按所学思维进行练习的所写成的。
请你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你会怎样思考?
月入1W和月入10W的差别是10倍吗?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会在哪里?
我想要成为高收入的人,要怎么做?
这是前段日子营销航班练习的题目之一,目的是通过刻意练习,帮助营销航班童鞋用学过的内容,洞察简单问题背后深刻的本质,从而搭建自己的行动方案。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道理与逻辑,就看你有没有洞察的能力。不妨闭上眼,思考几分钟,问问自己会怎么回答这几个问题。
不同人有不同回答,我在航班外提问的时候,有些人答复我:
差别肯定大呀!10倍的差距!能够月入10W以上,我就不想努力了。
这是学识的差距,本事的差距,拿10W一个月的人,是做高管的吧?
人家家里有钱,不一样,有钱人做什么都有钱,没钱的做什么都累。
我一个月还没1W呢,想多了。你一个月赚到10W了?
最后一句气死我了。不生气不生气,气死没人替……
还是秀一下航班内的回答吧,深度和内涵明显不同:
在同等的教育学历,相同的生活成本压力下,比如房贷,车贷,教育,医疗,衣食住行等
月入一万以内的人,他的人生关键词是生存与焦虑;想着今天怎么活下去,未来?以后再说。
月入十万以上的人,他的人生关键词是事业与自信;想着未来10年的计划,现在?正在脚下。
这两类的人生里,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两个人可以主宰的东西不一样多。我们称之为【自由度】,增加自由度有四个维度
生存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精力,注意力
行动范围:包括眼界,格局,有效社交。
认知范围:包括知识储存量,对事情本质认识的深度、广度,对破局和做局的宏观认知与对人性的微观认知。
能力范围:包括技能,思维,行动力,执行力和坚持
因为人生不是线性的,这四个维度上任何一个维度发生了变化,人生也会发生反转。
生存成本一样的前提下,收入越高自由度一定越高。但是如果“生活成本”这个维度发生变化,比如月入十万的人,生活在一线城市,几乎月月被各种贷款掏空,而月入一万的人,生活在平稳安静的小城镇,每月支出后有很多盈余,反而是收入低的这个人自由度更高,后者的生活解决了当下的苟且,有更多诗和远方。
同样的,假如虽然目前收入低,但是能够不断扩宽自己的行动范围,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而有的人收入高,却仅限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在时间线上发展,月入1万的,一样有机会跑赢月入10W的人。
决定差距的还有能力范围,月入10W的能力不一定比月入1W的强。我认识一个从农村出来的80后小伙,10年前只是个月薪300多的饭店服务员(地哩),但是他如今是月入百万,创办了一家独角兽互联网公司,估值亿元,这两年在筹备上市,他名下也有几个月入10W的高材生。
以上三个变量对自由度的影响都很大,然而最决定的因素是认知范围;认知范围足够大的人,看待事情更加长远,能比一般人更快的洞察事情的本质,找到更好的方法和选择。
任何人永远赚不到,超出自身认知范围外的钱;除非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
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以上,就是以框架思维为基础,给出的答案。是不是截然不同?一个浮于表面,一个深入底层;还能给出方案。
为何有的人会月入更高?要怎样获得更高收入,获得更高质量生活呢?别说你想知道,我也一直在找办法
我听到最多的解决方案是:多读书,多学习,想要高收入就拼命学习。知识付费红火的原因,也是因为大家有这样的共识,学习是一座通天塔。
不过,学着学着,难免也有疑惑的时候,看了很多书,没记住多少;学了不少课程,没怎么用上,学学学,到底学些啥呀??
抬头看天的时候,有没有低头看路呢?读了上千本书的人是否必然就逆袭了呢?
实际未必,正如这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说的那样,我感受到了这别扭的地方:
书读了不少,但是零散没有体系;记录很多不等于学会很多
课读了很多,但是含金量有高有低,学员认知和适用场景不同,对课程感受和反馈必然不同,所以不能刻板的套用“买家秀”;
讲座直播很多,但是理论迁移不到实践里去,直播讲的都是别人的场景,自己的场景能不能用,还是要自己去拆拆补补,绕不过去;
尝试过很多计划,最终都没有实施下去;总有各种意外打断计划;
一直在练习,没有停止过的努力,但是看不到成果;曙光不是看上去很远,而是压根就没看到
为什么会这样?
不断的观察和收集资料,总结出几个因素:
缺乏框架思维和底层思维,没有找到底层逻辑,所以看问题看不到更深层
缺乏系统思维,只关注了某个单一维度上的努力,成长是复杂的系统,是有主有次的配合行动
缺乏营销思维,最好的营销就是把自己当做品牌卖出去,赚取品牌溢价;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缺乏足够的认知储备,总期待一天就彻底改变旧有模式,却不准备相应的认知,不知道该怎么做,要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缺乏执行,看到了练习的重要,但是没有实践练习本身
高估自己能力和改变自我的速度,参加各种学习速成班,都是从入门到放弃,半途而废
高估自我改变带来的收益,与期待不符时候,轻易的回到原有的行为模式;如同打井人,在挖到水之前,提前放弃了
总结成一句话:借助框架思维,找到决定人生终局的四个维度,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思考,找到下面四个维度的关键,设置好OKR,一定可以改善很多。
这就是今天所要的行动框架
降低生存成本
扩大行动范围
扩大认知范围
扩大能力范围
降低生存成本
成本并不是只有金钱,时间、精力、金钱、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这些隐形的消耗一样会形成极高的成本。
降低生存成本的方式,除了节约,还有就是提效。
怎样才能提效呢?
答案是:找到专业的导师或者优秀且专业人才的聚集地,在导师的指导,以及和朋友的交流下,可以节约稀缺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都说投资有风险,我会说风险最小的投资,是投资自己,风险最大的投资,也是投资自己。
方法对了,怎么投资都是增值;方法若是没找对,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反馈出结果;就像刘润在他自己的课里提到系统的滞后效应,和人生命周期,成长有关的变化,滞后反应非常明显,非常消耗成本,例如英皇想提升自己国家的国力,认为人口增多了,国力就增强了,于是鼓励生育,但是忽视了卫生系统,导致20年后,耗资巨大,收效甚微;最后还是引入了中国的茶叶,改变了生活习惯,间接的改变了卫生习惯,反而实现了目标。
所以找对方法是事情的起点,系统改变自己就要找到增强回路,缩短延迟反馈。
又比如孟母三迁,这是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古有孟母,今有学区房,本质上实际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靠近更优秀更专业的人才聚集地,靠近更专业的导师,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由于他们的专业性,所以可以更快的得到反馈和调节,让滞后效应变弱。
如今互联网时代,成人的学习不再固定某个学区,某个地段,可以通过加入在线学习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社群,时间和空间的成本也是节约许多。
学习科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从认知学徒开始做起,最终成为专家。
当一名“认知学徒”
它的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找到“学习共同体”: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而不是在书本当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
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俗称沉淀方法论
模仿榜样: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扩大所学技能的应用范围
扩大认知范围
学习是公认的,扩大认知范围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在书本中,他人的传授中总能获得一些新的认知。不过,受传媒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人人都更喜爱碎片化知识——今天看一个大咖的金句,明天又5分钟读了一篇文章,后天看到谁的朋友圈中引用了一句很有启发性的格言。花费了无数碎片时间,对大量的流行概念进行浅尝辄止的浏览,最终却什么都没有改变。
只有当我们获取到的信息,组织,加工,结构化,并能够指导行动后,才能成为知识,否则,只是一堆信息资讯罢了。
更何况,“人生而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对任何人来说,时间和精力都是无比稀缺的资源;漫无目的的行为最终会收获甚微。
所以,通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利用体系有目的,有方向的获取知识,再反哺迭代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方式是最为高效和低成本的。
那么如何形成知识体系呢?
答案是:学习底层思维,学习高手的心理表征,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心理表征是指概念、表象、图式、脚本是认知的基本构建单位
思维依据意义对他们进行组织,最终形成:推理、想象、判断、决策、问题解决、专家技能、创造力、天赋等更高级的思维过程
思维方式则是指组织心理表征的方式
底层思维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洞察本质的能力,更是让我们通过世界本质洞察过程中,学会抽象和提炼,以及有效组织信息,从而逐渐成型成体系。
学习高手,是因为高手用的方法,是在总结历史高手名咖的行为模式基础上,提炼出共同特征后,亲自实践,已验证可行的方法,这意味着这是安全的,试错成本低的模式;就不需要再漫无目的寻找某个绝招,只需要模仿他们,修改调整成适合自己的样子就可以了。
阳志平在他的《人生模式》中也提倡了这种做法:
师法历史上的智者,了解历史商智者在人生发展中浮现出的共同模式,尤其是低谷时,会展现出的哪些一致的人生模式
师法掌握一个时代的高阶模型
思考模式的模式:元、反、空
(具体内容,可以自行查阅,不展开细说)
所以一个人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群人就是一套多维度全视角的思维体系,一群高手的心理表征,收获不是一般的多,比起漫无目的的看书和孤单的学习,这样的方式明显是高效而且低成本的。
扩大能力范围
常言道:纸上觉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认知很有价值,然而在一线操作中获得的微妙手感和体会,以及关键时刻的关键参数设置,会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更高的价值。
可惜,受到生存成本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多实践的机会;也没有这么多试错的成本让自己消耗。
那么,要如何解决实操的问题呢?
答案是:践行【刻意练习】
1973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工智能研究的开拓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在研究国际象棋大师的成长时总结出一个道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不经过10年左右的训练而达到国际象棋大师的水平。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讲真,五年、十年,如果把这两句话按表面意义去接受,那就很容易让人绝望了。
实际上,心理学史上,不存在“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概念是作家在西蒙研究基础上,一个不严谨的,创作需要的修辞。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和练习时间不存在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况且,成功与练习时间不完全成正比,天赋也有重大影响;让我一个没有姚明大腿高的人,练一辈子也变不成姚明。最后就是练习的成果与时间不一定是成正比,方法同样重要。
所以误以为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往往会出现:
手:大脑,你想练习
脑:不,我不想,你也不想
于是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不了了之。
那么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啥呢?怎样才能真正的刻意练习?我在阳志平的《人生模式》中找到非常简洁好理解的答案:
任务难度要适中
要能受到反馈
有足够次数的重复练习
学习者要能纠正自己id错误
要重视心理表征
激活长时工作记忆能力
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断进行各类心理表征训练,让新手也能看到专家才能看到的细节,让新手越来越多细节”自动化“
长时工作记忆的培养要点:
可以效仿费曼学习法,或者白居易作诗;用通俗的话,让别人也听懂,就像给信息编码一样
提取结构或模式
大量重复练习,加快编码与提取的链接速度
所以,西蒙的“十年定律”对我们真正的启发:你必须耐心、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
扩大行动范围
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毕竟自己的人生重量都压在了它上面。
所以除了要自律,更需要高效的成功,而不是低效的努力,就怕自己感动了自己,结果一切照旧。
想要做到高效的成功,我们要扩大行动范围,去和外界做深层意义的交流与沟通。因为来自外界的反馈是最有效的评价,也是最快的狙击错漏,把事情导向正确位置的方法。
扩大行动范围的本质的含义,是与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的交流,这是需要互动,需要深入链接的一种行为。
走遍风土人情,感受人文特色,实地考察,记录过程,这是一种行动范围的变化;与他人交流,交换观点,让价值观更加贴近世界的真相;生活的本质,这同样也是一种行动范围的变化。
那么,我们要如何扩大自己的行动范围?咱东方文化是椰子文化,对熟人软,对陌生人不轻易打开心扉;所以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分了三层:外人,朋友,自己人。
我倒是想扩大行动范围,与更多牛人交流,就像抖音里流行过的一个段子:结识牛人不一定是因为我牛,而是别人牛,而我贴了上去。所以真正要做的是自己变牛,有话语权;这样牛人自然而然也会递过橄榄枝。
我也观察过一些高手,总结出一些特征:
真诚,有趣
把(值得交往的)”外人“变成”自己人“
对”外人“保持善意
总结
好了,我把我现在知道的,都告诉大家了,很开心~~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把”外人“变成”自己人“的心理学原则:
你的品味、你的思想、你的兴趣,可能让“别人”觉得你是“自己人”:
帮助那些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的人,让自己的梦想,成为“别人”梦想的一部分:
帮助有礼貌、积极向上、乐观、有奋斗精神的人
帮助能够“帮助”的人,不让“帮助”成为“别人”的负担:
帮助对于自己的帮助给予积极回应与正面反馈的人。
作者:扎西,会运营的商业分析实践者,8年实战,独立搭建线上店铺,并全盘运营,先后协助过三家公司解决掉庞大库存,转亏为盈。现在是专业商业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