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问题,是需要一直关注的大问题。
一方面可能是未来的劳动力不足。
根据原万科北京CEO兼董事长毛大庆研究的一组数据:
90后,比80后减少了44.2%,00后,又比90后减少了33.7%。
形象地说,如果80后的总人口是100人的话,那么90后就是56人,00后只有37人。
如果真是这样,对国家繁荣、企业发展都会有影响。
但今天想要讨论的,是另一方面的老龄化问题。
对比中美日三国的人口结构之后,我们不仅要关心年轻的劳动力,更要关心老去的老年人。
关心正在衰老的父母。甚至我们自己。
1.中美日人口结构对比
华映资本做了一项关于老龄化的研究,反映了中美日三国的人口结构。
直接看图吧。
先说美国。
2019年,美国的人口结构,从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呈现尖尖的塔型。
青壮年比较多,老年人比较少。
到了2050年,还是一个塔型。劳动力依然充足,需要赡养的老年人也比较少,没有太大的潜在人口风险,社会依然充满活力。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人口结构。令人羡慕。
再看看日本。
目前日本有大量人口在40-80岁之间,年轻人相对少很多,这是一个事实上已经老龄化的国家。
等到2050年,连中间的那批人都已经老了,老龄化会更加严重。
未来的样子,头重脚轻。令人担忧。
最后看看我们中国。
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有两段明显的“突出”。30岁左右和50岁左右的人口明显最多。
为什么?
因为1966-1973年的婴儿潮。那个时代的英雄母亲们,生育了差不多3.1亿的人口,这是第一个生育高峰。而这3.1亿人长大之后,结婚生子,又形成了第二个生育高峰。
那突出之后的两段“收缩”,又是怎么回事?
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和生育意愿的降低。
之前不给生,现在不愿(不敢)生。
等到2050年,现在的中年人们也要集中退休了,年轻人们又相对比较少。
未来的人口结构,会很像今天的日本。
所以,别羡慕美国,也别担忧日本,还是多操心我们自己吧。
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家想了很多办法。
比如放开二胎,比如可能的延迟退休,比如大力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比如前段时间被热议的“外国人永居条例”……
但是老年人呢?
根据华映资本的分析,未来中国可能有2.5亿的老年人口。也有其他的分析,说未来中国超过1/3都会是老年人。
站在这些老年人的角度看,他们想要什么?我们的父母想要什么?甚至大部分70、80后的人们想要什么?
2.个人应该做什么?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想要的,是不孤独、不生病、不掉队。
想要满足这三点,却需要多方的努力。
养老金、社会福利等问题,这是国家的事情。专家们在提建议,政府在想办法。我限制自己不说多,怕说多就错。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更靠近我们的个人、社区、企业可以做点什么?
在日本,不同养老方式的比例大致是“9631”。
96%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3%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1%的老人选择在养老院养老。
未来的中国,可能也会是这个比例。
而中国的家庭结构,又大部分是“421”。
一对夫妻,养4个老人和1个孩子。
说实话,压力不小。
所以很多人非常拼命。加班、熬夜、写报告、做方案、谈客户、吵架、扯皮,直到用签字笔在合同上签下名字,一笔单子终于谈成了,才稍稍缓口气,能给家人稍微安稳点的生活。
确实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才更能保证老人的身体健康。
这很好。很对。拼命努力,拼命存钱,是我们的责任。
但也许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因为大部分待在家里的老人看不见你签单后的庆祝,也听不见你胜利后的欢呼。老人们想听见谁的声音,也许只能打开那台破旧的收音机,想看见谁的样子,只能打开泛黄的老照片。
身体健康,心里孤独,可能是老人们更大的问题。
有一句话,我看完后特别触动。老人们的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孤独,像关节炎一样疼痛。
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捐献一点自己的时间吗?
一个月有30天,也许有4天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就足够了。
3.社区应该做什么?
还有一个故事,我一定要和你分享。来自浙江嘉兴图书馆。
嘉兴,只有百万级人口的城市;嘉兴图书馆,一家地级市图书馆。但他们的做法,真实、珍贵。
老年人们怎么样才能不被社会抛弃,成为别人口中的糟老头、怪阿姨?
琴棋书画?遛鸟遛狗?养生瑜伽?
嘉兴图书馆有一个课程,是专门教老年人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如果一个老年人会用智能手机,那么他就能网购、能打车、能看新闻、能看电影、能和别人视频聊天……
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除此之外,嘉兴图书馆还教这些老年人们如何制作电子相册。
如何拍照、如何添加文字、如何添加喜欢的音乐、如何进行简单的剪辑……
如何记录和分享生活。
这是老年人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方式。
老年人总是担心自己迟钝和笨拙,害怕自己被边缘化和成为被抛弃的那一代人。他们有时候距离这个世界过于遥远了。
失去对时代的感知,也就失去了对未来的参与感。别让文化认知上的代沟,成为老年人一道无法跨越的天堑。
浙江嘉兴图书馆,在2019年,差不多组织了160场讲座,吸引上万人次的老人参与,年龄从60到89岁不等,帮助这些老人们参与到这个真实的世界中。
在这里,馆员们不会觉得“烦”,老人们也不会觉得自己“笨”。
这并不难,花点时间,有点耐心,也许都做得好。
4.商业应该做什么?
不孤独、不生病、不掉队,对应的解决方法,是陪伴、健康、和自我实现。
但是,这不仅仅需要个人和社区的努力,更需要专业的商业力量。
很多人一提起“银发经济”,立马想到的就是养老地产。盖房子,建养老院。
这当然没错,不过可能想得太粗糙了。
老年人们的需求,是分层的。
比如50-70岁,他们需要的可能不是养老院,而是保持健康和活力。
有一组数据:
银发人群平均一年要买4次运动装备;京沪阿姨们每年平均要出游3次;在很多城市,老年大学的报名人数,是招生人数的4倍;中国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有近10万所……
这些老人们会到处旅行,会再上一次大学,会再创一次业,甚至会再结一次婚。
而70-80岁的老年人,他们的身体慢慢老化,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毛病。
他们的核心需求,可能是有专业的可穿戴设备,和必要的轻度照护。
到了80-90岁,他们可能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经常生病,也许还要去医院进行手术。
这个时候需要介入的,是专业的医疗资源。
而等到90岁以上,他们可能迎来了自己的“百岁人生”。其中有些是病死的,有些是老死的。
但无论如何,他们需要的,是跨越一个世纪的临终关怀,一个慰藉。
是需要有人要告诉他们,如何优雅地别离。
随着老龄化逐渐到来和加深,社会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机会也是不一样的。
未来这是多大的需求和机会?
数十万亿的市场。
所以需要更专业的商业力量加入。
还是以刚刚提到的养老地产为例,我们需要思考和改进的,还有很多。
比如,小区的电梯,可以推进能让老人平躺的推床吗?
比如,卫生间给老人的扶手,是根据人体高度和最省力的发力方式设计的吗?
比如,浴室里的地板,洗手台的尖端,足够安全吗?
比如,厨房的台面,足够低吗?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们也能轻松料理吗?
……
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的力量帮助解决。
有人说,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分别是战争、饥荒和瘟疫。
现在面临的第四个难题,也许是老龄化。
老龄化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医疗、餐饮、房产、各行各业都会发生深刻的改变。
为了更好照顾和帮助这些老年人,所有事情都值得重做一遍。
重做的速度,也许要更快。
因为衰老的速度,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父母是,甚至我们自己也是。
最后的话
公司在寻找尚未出生的顾客,社会在寻找尚未出生的人才,国家在寻找尚未出生的公民。
年轻的人口,很重要。
但那些逐渐老去的人们,同样重要。
我们总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社会也有可能是一瞬间变老的。
因为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看看我们的父母,或者我们自己,也许你会有这样的感觉。
政府的事情,我们交还给政府。
商业的事情,我们交付给商业。
社区的事情,我们交回给社区。
个人的事情,我们需要好好交给自己。
除了关心未来的孩子,也要关心衰老的父母,也许还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