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

让用户花钱投票做需求,这个产品真能玩!

粉时代

最近发现某天气产品有一个非常奇葩的功能,让用户以「赞助」的形式来决定产品技术团队开发哪一个需求。

不需要经过内部需求优先级评估、不需要听领导的安排、不需要产品经理说了算,一切都靠用户用钱投票。

简单说下他们是怎么玩的。

首先,在产品个人中心的菜单第一项有一个「赞助提需求」的选项,而且这个选项的信息层级非常高。

其次,点击进入后能看到一个需求列表,有需求详细说明、优先级排序、赞同人数以及集赞金额。

此外,因为这款产品带会员服务,所以完成需求赞助后可以自动获得一个月的 VIP 特权。

在需求提交页面,除了对需求的描述外,还可以选择给自己提的需求赞助多少钱。金额最低 12 元,最高 100 元。

需求提交完成且支付成功后,你的需求就会出现在需求列表,并且可以获得其他用户的点赞支持。

怎么样,是不是很会玩?

不过从数据看,通过这种方式提需求的用户并不多,排名最高的需求也就筹集了 30 块钱,但免费的点赞支持却有将近 900。

排名前四的需求中,有两条都是让产品去广告的。不过,这两个需求的累计赞助金额也才 30 块钱。

正好我有个朋友之前在这个团队负责技术,我问了下,他说这个功能早在 2016 年的时候就上线了,当时也是作为一个有意思的探索。不过要说收益,跟广告还是没法比。

按照这款产品的用户体量和 DAU(日活),广告收入和赞助收入明显是不在一个量级上的。

所以你发现了么?用户是既要产品好用、又要产品免费、还不准你发广告、同时也不买你的会员。是不是像极了那什么?

核心思想就是,你怎么活我不管,总之你要免费,你发广告或收费就是变得不纯粹。

内行知道,维护一款产品的软硬件成本和人员开支是一项比较大的固定支出。如果产品本身不具备造血能力,那就是持续的烧钱无底洞。

很多人以为做一款 App 挺容易,可很多团队都是被这种投入烧死的。所以,换谁来做,都得确保公司和产品先活下去,而不是理想主义下的柏拉图式生存。

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别人去广告,请问,这个成本谁来承担?

广告、会员、电商、增值服务,这几种商业模式覆盖了九成以上的互联网产品,这是一个行业皆知的共识。

在我看来,这个功能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产品实验。

假设你经常使用这款产品,且产品每次打开时都会有个 5 秒钟的广告,为了不花钱买会员去广告,你会忍耐这 5 秒钟。

如果你提需求让产品团队去掉广告,且假设支付最高档费用 100 元。按规则就算这个需求优先级最高,产品团队也不会这么干,因为这是自断活路。

那么,如果有一个功能能让你节省这 5 秒钟的时间,但需要你付出一定的成本,你会尝试么?

然后假设你每天以打开 2 次的频率使用产品,那每天你就需要被占据 10 秒的时间,一个月就是 5 分钟,一年就是 1 个小时。

继续假设你月薪 10000 元,按每个月工作 20 天每天 8 小时算,你的时薪是 62.5 元。

而这款产品的年度会员费是 50 元,可以获得去广告等其他一些特权服务。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把这一小时省下来去做创造价值的事,你至少能多赚 12.5 元。

花 100 元提一个不可能被实现的需求,和花 50 元购买一年的特权服务,同时还有可能多赚 12.5 元,你觉得哪个更划算?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算法。目的就是想说明一点,很多人是严重低估自己的时间价值的。

越有钱的人,越珍惜自己的时间,越高端的服务,往往都是按分钟收费的。

而荒废大量时间在无价值事情上的人,他们的收入水平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在低段位。

这,就是现实。

所以,你会选择花钱省时间,还是花时间省钱,直接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以及未来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都说,思维方式和认知边界决定了一个人,很多逻辑和道理并不是难以理解,而是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和算账。

回到这款产品。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地方不知道你们发现没?

如果你通过提需求的方式获得一个月 VIP 特权,最低成本是 12 元。而你直接购买一个月的 VIP 服务,价格只要 5 元。

你说,这是产品经理没算清楚,还是用户太傻?

投票前四名中的那两位,宁愿花最低 12 块钱去告诉产品团队实现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需求,也不愿只花 5 块钱免去一个月的广告打扰。

最近看到一句话我挺喜欢的:想不透逻辑的自信者,就是聪明的傻瓜。

同理,我在公众号发广告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我在星球无广告交付更有价值的干货也是一种商业行为。

既要产品好用、又要产品免费、还不准你发广告、同时也不买你的会员,然后愿意花时间写大段的文字来抨击你。

你说,该怎么说呢?

营销知识www.884485172.com/yingxiao/list_13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