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教会AI决策,我们就要必须弄清楚人是怎样做决策的。我们应当以实现业务价值为最终目标,专注分析业务场景中的问题。在项目早期,收集实际场景中的业务案例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将收集的案例整理成一个个表格或者卡片,包含要素有:场景概述、业务目标、业务流程、关键决策点、业务痛点、过往案例:
1. 场景概述:用最简洁的一句话说明该场景中的业务要点“谁-做什么-为什么做”,这类似于敏捷开发中的“用户故事”;
2. 业务目标:用于明确业务要达成的最终结果,并为自动决策获得一个可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寻找业务中一些量化的KPI,这不仅是对人的考核也是对AI的考核;
3. 主要业务流程:主要是为了弄清楚当前的系统运行情况:在原有的人工的业务流程是怎么样的?现有的业务流程中有哪些优点或者缺点?4. 关键决策点:找到关键逻辑决策点,在流程中人是如何做决策的?判断的效率怎么样?判断规则是什么?要输出怎样的结果?5. 业务痛点:找到产品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有哪些痛点?有哪些抱怨?6. 过往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主要是为了弄清楚一些真实情况。能否举出一个或者多个成功的案例?能否举出一个或者多个失败的案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会怎么样处理?在我接触过的项目中,一些业务方对表格中的问题会表现得一脸懵逼,原因很简单,自己都没有弄清楚自己业务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就期望AI来帮他们解决问题。这种情况,还是需要由人类先摸索出有价值的SOP,因为人做不好的,AI肯定也做不好。如下图,CRM客户挖掘的业务场景案例:每天,客服人员需要拨打大量的电话,找到对产品感兴趣的客户,以便于销售人员跟进。对于客服人员来说,工作量大而且重复,容易让人烦躁。通过这样的收集和整理,让我们对要解决的问题和场景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还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为了不遗漏有价值的信息,这个阶段我们收集的案例,应该有更多发散性。
2、绘制决策流程图通过业务案例的收集,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业务流程图,我们可以使用“UML活动图”来绘制,并且我们还要重点标识出决策的判断点。如下图:如图所示,起点是挑选客户资料,结束点是标记出有意愿的A类的客户。为了更加明确,我们将主流程(Happy path)放到主轴上面,代表决策的菱形节点放在两边,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看到那些通向“幸福Happy”的关键决策。主流程 Happypath
《聊天机器人:对话式体验产品设计》P.219先不考虑任何实现手段,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每一个决策点的输入、输出和规则是什么。我们可将这些决策点整理成一份“决策用例清单”,然后再综合考虑是否合适AI自动化决策:用例(Use Case)是UML中术语,一个用例代表一个完整的系统功能单元,但不考虑该系统的内部实现细节。另外,我们还可以将此清单整理成UML用例图,这个系统参与者有三个:客服,客户,AI。
3、筛选可行性用例根据上面的用例,AI该如何与人类一起工作呢?并不是所有“决策”都是适合机器做,机器做决策的特点是效率高速度快,但应变性弱。人类做决策的特点是灵活性高,但是容易产生疏忽和遗漏等问题。我们可以用场景决策矩阵判断,如下图:按照场景和决策两个维度进行拆分,分成四个象限:常规性场景+信息性决策:对细节要求不高,学习案例多,AI学习效果较好,AI只提供信息建议,辅助人类决策,出错的风险很低,特别适合AI来做;细腻性场景+信息性决策:对细节要求极高,学习案例少,AI做出正确判断有难度,AI提供信息建议,由人类为主导AI辅助做决策,出错风险低;常规性场景+行动性决策:对细节要求不高,学习案例多,AI学习效果较好,AI代替人类做行动决策,出错有一定风险性,适合人类为主导AI做辅助;细腻性场景+行动性决策:对细节要求极高,学习案例少,AI做出正确判断有难度,让AI代替人类做行动决策有很大风险,建议人来做;我们可以将上面的决策用例做一个基础的判定:排布在场景决策矩阵如下:通过这样的分类方法,我们能很清楚的知道机器和人类应该怎样分工,案例中大部分决策用例都可以交给机器,但“询问进一步沟通的意图”是很关键一步,如果全权交给机器,效果将大打折扣。这样,我们就有了一张人与AI的分工图:这时我们有了两条思路: 第一条思路,如果AI效果好的话,那么全权负责整条链路,让人在最后一步把关,这样的好处是效率高;第二条思路,AI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帮助客服自动化筛选**,做好通话情况记录和打分,一定程度有效提升客服效率,而且结果也可控。到底哪个方案好呢? 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判断,例如,针对高端人群的产品,获取客资成本高,对于这些高端客户来说冷冰冰的机器人电话显得没有诚意,但是普通话不标准的销售人员也可能让人觉得是山寨推销。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将需求对应到不同的技术模块上,因为算法产品有一定不确定性,贸然使用不成熟的技术,也承担着巨大风险。作为产品经理,我们应积极与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沟通,或许他们也有更好的建议,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沟通永远都是第一要务。4、制定AI产品路线图AI和人一样,需要一个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积累数据和调整算法策略。一个好的AI产品路线图,需要给我们的产品规划一个学徒期,从简单的决策开始,再逐渐演变为更复杂的决策。
我们可以根据前面的算法模块的拆解,挑选出哪些需要优先做的模块,我们可以从影响、努力、风险三个维度考虑。我们优先选性价比高和风险较低的模块,如果是一些通用性的算法模块也可以考虑使用大厂提供的服务。这样保证产品功能完整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
AI产品相比传统产品更需要大量数据,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数据埋点和反馈机制,确保产品上线后,能够收集足够的数据,充分了解各种决策及其完整上下文。这样便于算法工程师,持续的优化模型和算法。
另外,为了更早的发现真实场景中的问题,我们需要让用户尽早地使用我们的产品,但是由于产品还在学徒期,功能不完善、体验不确定,并不适宜大规模推广。我们可以考虑通过邀请制,让愿意尝鲜的用户先体验,这些用户往往比普通用户包容性更强也更加积极,愿意提更多的意见和想法。
基于上面的几点考虑,我将路线图中的需求分成应用层需求和算法层需求两类。
应用层主要是指直接与用户打交道的需求,这部分是偏传统的软件开发内容。细分下去包含,决定产品使用体验的功能性需求;和运营节奏息息相关的增长性需求,如邀请、裂变、积分等;还有用户看不到的但能让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好的支持性需求,如产品后台、数据统计平台等。
算法层是指与自动化决策息息相关的需求。应用层与算法层通过算法服务提供API打交道,这些API需要根据应用层场景进行调整和优化。但算法只有API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支持性的模块,例如网络爬虫和一些基础算法模型。
在产品早期,我们需要为用户搭建好基础的产品功能,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做好算法层的技术建设,然后再逐步引入种子用户。最终整理出我们的产品路线,让我们的AI产品能够从学徒期慢慢走向成熟。
三、结语在这两年的AI产品实践中,我在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之间来回切换角色,不仅仅是为了打造心中所想的产品,也是为了探寻心中的一个答案:“AI时代,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做产品”。
过去一年,可谓一路狂奔,将原本写产品需求的时间放到了写代码上,不知不觉中,我的github瓦片图也快要被绿色占满,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亲手打造的产品,团队也成功拿到了融资。
AI产品其实并不神奇,任何产品的商业价值都在于其对人类的价值。只是不同的技术方案需要考虑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科技在进步,思维方式需要迭代更新,但也不能全部舍弃,用“进化”这个词来形容我们AI时代的产品经理可能更为贴切。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继续关注我,我将继续更新我在AI产品领域的一些总结和思考。也欢迎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参与Mixlab的活动,一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