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新媒体人,从 2014 年,直到现在。
身边的同事们和同行们,个别能力突出者已经兼职做出了粉丝百万的个人号,早都辞职创业了。而这些年来一直没干出名堂的,则陆续转去做品牌、运营、公关……
有次和一个许久没联系的朋友聊天,他听说我还在做新媒体时非常吃惊,“你怎么还在做新媒体?做了这么多年小编,你难道不想再往上走走,去做品牌吗?” 我也一度怀疑过,为什么大家对新媒体人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小编”层面。以及,新媒体人这四个字,何时开始成为了一个贬义词?
01 新媒体存在行业天花板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我发现了新媒体行业的五块天花板:
1.无法直接论证收益总听到别人对新媒体人的称呼是“小编”,虽然我也姓边,但每每听到这个称呼,还是会有一种工作得不到肯定的失落感。后来想想,其实别人说得也对:
运营人能够直接为企业拉新、提升 ROI,品牌人能够建立用户心智、加持品牌价值和业务价值。而新媒体人每天盯着后台数据,为一丁点儿的阅读量和粉丝量增长欢呼雀跃,殊不知阅读量和粉丝量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收益,也不好论证企业新客和转化有哪些来自新媒体。
新媒体人那些年的狂欢,在一家企业眼中只是自嗨罢了。
2.很难归功于个人功劳当你投放了广点通,粉丝增长三五万,你难掩喜悦把成绩单拿给老板看,但老板看到阅读量和粉丝量增长,心里想的可能是,“呵呵,还不都是花我的钱。”
像滴滴、美团这些互联网行业大号,也都是靠支付后自动关注带来的大批粉丝,这是企业的功劳,和新媒体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偶尔老板给你少得可怜的预算,要你做出爆款,你的反应一定很诧异。可是,能拿钱砸出来的爆款,和新媒体人又有什么关系呢?3 千做出的爆款和 30 万做出的爆款,性质能一样吗?
如果无法用小钱办大事、或者用小钱办巧事,那么你在新媒体这个行业中的确会不上不下、举步维艰。小亮点很难证明你的能力,没有你的小亮点,公司也不痛不痒;拿钱砸出来的大亮点,很难归功于新媒体人的专业性;预算少的爆款,多数新媒体人又做不出。好难。
3.工作内容枯燥、重复性高一年做两个大 campaign,相比于每天更新文章、用户互动、脑暴创意,有多少人会义无反顾选择后者?
这几年来,我身边的小伙伴们大多跳出了编辑、文案的圈子,“每天写文案太枯燥了,已经被榨干” “24 小时待命,搞得我神经越来越脆弱,薪资又不高”。尤其在大公司,作为唯一的官方出口,你要承接各部门的需求,沟通、编辑、排版、发布、统计数据,可惜这些工作内容都不属于亮点,做了半天最终也没有人会记得你的好。
这样的工作谁都可以做,哪里又缺你一个呢?
4.职场晋升天花板明显如果你在创业公司,会发现创业公司的市场部几乎等同于新媒体部,所有工作内容以新媒体为基础四散辐射。随着公司的壮大,新媒体在部门里占比越来越小,开始忙着打战役、打品类、搞跨界、攻占用户心智、和媒体建立关系……
在创业公司,你可以做到新媒体总监,带十几甚至几十人的团队,大公司一般只有经理或高经的 title,充其量给你配两三个小兵。创业公司晋升中层容易但再往上一步就难了,福利待遇也比不上大公司;大公司晋升管理层太难,大多数人都在执行层挣扎着,看不到曙光。
先去创业公司做到中层再跳回大公司?更难。创业公司和大公司的思维模式、管理方法无法通用,因此跳到创业公司的你过了几年再想回到大公司,一定会四处碰壁。
5.缺少上层建筑运营有业务拉新和转化指标,市场有品牌曝光指标,新媒体只有阅读量、粉丝量指标,KPI 都不在一个 level 上,拿什么和人家硬碰硬?我自己曾经就有这个问题,工作中遇到任何难题都会从账号本身进行审视,“为什么最近粉丝增长得多”“可能是因为最近内容做得好……” 最后才被我发现,原来是那个阶段运营动作快准狠,提升了潜客和新客对于企业的认知度,才引起粉丝大量增长,从后来的粉丝增长来源可见一斑。
每天埋头苦干,看重文章有没有错字、排版好不好看,观察层面过于微观,不能用更宏观的视角审视问题,是新媒体人无法更上一层楼的原因之一。
02天花板能打破吗?以上五个问题有没有解决办法?答案是,有的。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壁垒,不要把自己困在行业自筑的围城里,找到那扇通往外界的大门,才是向上突破的关键。
1.学会“傍”上层建筑运营过微博的都知道,热点借势是引流的最有效手段,其中“傍”明星热点最够劲。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会“傍”。不要把眼界局限在自己的账号内容上,多了解自己任职的企业,了解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公司业务、竞对动作、行业资讯,再把新媒体运营过程当中发现的用户画像、平台规律和以上内容“撞库”,看看你手里的新媒体账号能在哪个更上层的建筑上面发力,这样才能为新媒体找到更有力的价值。不是阅读量、不是粉丝量,而是更上层的价值。
毕竟,新媒体是一切物料的最终出口,没人比你更了解用户画像和平台规律,这是你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企业现阶段负面缠身,你不妨每天整理用户反馈,每周、每月总结用户口碑趋势,并根据该结论作为下个月的内容运营方向。
如果你发现大学生通过双微私信订单问题较多,但企业并未将大学生纳入主力人群中,这是一个异常现象,在排除是平台用户属性的影响后,要把这个异常现象同步给老板,也许你的一个小举动就帮企业开辟了新大陆。
2.培养新媒体全栈思维和能力不要只满足于每月每周做什么专栏、平均数据是多少,新媒体远比你想象得要强大,培养新媒体全栈思维和能力迫在眉睫。
上次,有个伙伴希望我帮他内推,我公司这边有相关岗位在招,需要有一定内容运营等能力,分析用户画像,精细化用户标签…… 他一听就怵了头,问“难道没有内容撰写的工作吗?我不想做运营。” 听完他这句话,我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于新媒体人的定义就是“小编”,原来新媒体人也是这样定义自己的。
不要听到“运营”就头疼,没有任何一个岗位可以逃避运营,也没有任何一个技能可以孤立存在。文案写得好能成为市场总监吗?不能。让自己成为用户洞察、创意、内容、运营、传播综合能力平均的人才,才能突破职业瓶颈。当你陷入日常运营的泥沼,就意味着你在原地踏步,不要满足于做单技能人才,真正的人才都是综合能力平均,其中一两项技能尤为突出的十字型人才。
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在工作中懂得取舍,拒绝多余的日常需求,才有精力做巧事、做大事。新媒体需要持续耕耘,但你一定得知道自己在耕耘什么,不要只把精力放在麦田上,麦田和果园都要顾。一个让你站稳脚跟,一个让你尝到甜头。前者是日常运营,后者是工作亮点。
3.花小钱办大事/巧事日常维护新媒体账号自然不用说,可是新媒体的工作亮点要怎么做?其实正文已经提到过两次了,一是花小钱办大事,二是花小钱办巧事。日常维护账号是花小钱办小事,战役活动、大促活动是花大钱办大事,这占据了多数职场人 80% 的工作时间,也说明了这些工作不是能产出亮点的工作,因为真正能产出亮点的工作一定是用最少的精力做超出公司预期的事。那么,就只剩下花小钱办大事可以产出亮点了。
不过花小钱办大事要“傍”大热点,不是随时随地可以遇到的,因此我加了另外一点,“花小钱办巧事”。
看到一个大热点便迅速跟进,仅用小成本物料达到爆款案例效果的就是办大事,利用运势、锦鲤、zhuanfa赢iPhone、回复关键词获取资源包等有效运营手段的属于办巧事。
无论是花小钱办大事还是办巧事,鼻子要灵敏,嗅到可以结合的热点就快速跟进。
不同平台的热度事件排行:微博端热度,明星借势>社会事件借势>节日营销;微信、抖音端热度,社会事件营销>节日营销>明星借势。
借势明星热点可以总结一份全年影视剧综播出表,提前做准备,预埋好这其中的所有可预见热点。各平台除了内容类型的热度不同,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微信大力扶持视频号,抖音 2021 年大力扶持视频搜索功能,抓住红海平台中的蓝海项目,也是出亮点的好机会。
总之,亮点一定是综合考虑平台规律、用户画像和企业目标三者之后做出的权衡。关于花小钱办大事/办巧事,之后我会出一篇文章专门讲述。
4.晋升在于深耕而非频繁转岗做得深比做得广更容易晋升,这是毋庸置疑的。我身边的好几个朋友这些年一直在转岗,转去做品牌、又转去做运营,光是适应和了解行业就至少需要一年多,眼睁睁看着晋升名额被别人抢走,然后再转岗,恶性循环。
360 行行行出状元,我的晋升之路也许可以给你一点思路。2013 年底,我拿着准备了半年的 5 份营销策划案,来到北京寻找实习机会,因为专业不对口且学校非 985、211,在名校生云集的人才市场里不具备任何优势,“一无所有”是我的唯一优势,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什么都不害怕失去。经过持续不断地投递简历和面试,两个月后终于得到一份大厂实习机会。
毕业后,因为这份大厂实习,我得到了一个有一定名气的创业公司的offer。再后来跳到三线厂、二线厂,这期间我运营自己的新媒体知识类公众号,积累一定粉丝后开始尝试做讲师,也是这段经历让我获得了一线厂的offer。但是进入一线厂的我水土不服,从前的我是典型的“执行脑”,在事事要流程、要方法论的大厂里一度迷失。从鸡头变成凤尾的感觉不好受,但好处是,大厂里的精英多,我可以从每个人身上学到一点东西,最终为自己所用。现在的我仍然在坚持做新媒体,我相信它会让我得到更多,不断前进。
对于执行层来说,专业是立足的根本,博学是晋升的阶梯。职业发展的最佳路径是,凭专业性做到经理、高经,然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去争取更大的项目,为迈进下一个台阶做准备。
作为新媒体人,我很自豪。希望你们也是。行业纵有千般不是,只要你能找到发力点,也一样能突破行业和职业瓶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