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商业成绩来说,韩剧的商业策略是非常成功的,是非常吸金和吸睛的产业。刷剧是女王们生活的一部分,是精神粮食的一部分,韩剧对女王们的消费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用一句话来浓缩,我认为,韩剧,就是女王消费的情绪保健品。这一篇专门来探讨!
曾经,韩剧(烂剧就算了,我说的是一些热度比较高的韩剧)对我们的影响挺大,实际上,现在国内的一些都市爱情剧总能找到从韩剧借鉴来的元素。
根据韩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韩剧热热闹的那些年,中国游客2013年在韩国的消费使韩国产值增加800多亿元,创造了超过24万个工作岗位。
2014年,受韩剧影响,中国游客又为韩国产值“贡献”13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757.24亿。报道称,“中国年轻女游客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韩国的‘生活方式”。
这现象直到2016年,韩剧丢失了大部分的中国市场,转战东南亚才有所改变。
到如今,体现都市爱情的韩剧俨然是一款非常休闲的消费品,没有过多的压力,情节紧凑,一边欣赏着漂亮的演员,漂亮的画面,漂亮的生活方式,被韩式喜剧风格逗乐,再被韩式对生活细节的刻画逗哭,一部作品就被消费完了。
纵然是千篇一律的套路,万年不变的框架,但是它依然能够吸引到大批观众。
必须说,抛弃过往的狗血风格后,韩剧的脑洞是越来越大,熟悉的老梗,意外的反转,有趣的韩式幽默,恰好组成了一个公式:
喜欢=熟悉+意外
韩国编剧果然都深谙营销之道呀!
从商业成绩来说,韩剧的营销策略非常成功,是非常吸金和吸睛的产业。如果将这种成功用一句话提炼总结的话,我的观点就是标题说的:
韩剧,本质是"她经济"的情绪保健品
那么,他们是怎么想到把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产生一部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热播产品的呢?我试着拿韩剧做案例,来拆解,提炼出可供学习背后的思维。
01做到极致让人上瘾
韩剧的人群很精准,绝大多数是女性。韩国编剧们在挖掘女性需求上,被称誉为“丧心病狂”的极致。我之所以选择韩剧为例,首先是基于韩剧隐藏了让人上瘾的机制。
从艺术水准看,韩剧算不上多优秀,国内外优秀的剧本比比皆是;但从市场营销看,韩剧特别突出,它了解观众,准确地挠到观影者心中的痒处。
梁宁在她的产品思维课中,也特别介绍过,痛点,爽点,痒点都是产品机会。痛点是恐惧,爽点是即时满足,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
咪蒙还曾经这样形容过:
美剧、英剧、日剧、韩剧,都有一定模式,是流水线生产的,没有高下之分,满足男女各自的意淫需求而已。高端不一定很牛,让人上瘾才是最牛的。
尽管我不喜欢咪蒙的风格,但是咪蒙的这句话一针见血。
上瘾机制至少要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1、低门槛
2、奖励
3、循环刺激
拿前几年的韩剧来说(近两年有所变化):女主角们始终是一贯到底的灰姑娘形象,穷、丑、疯,三大要素必具其一,上不封顶,让千千万万的普通女孩,觉得剧中爱情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点意味着,观影者的代入门槛很低,可以做到把角色贴近自己。
而近两三年,女主人物设定发生改变,不再聚焦20出头的女生,更多聚焦在30岁附近,甚至40岁的,很有主见个性,行动爽利,情感干脆,三观正的人物设定。
她们有坏毛病,有不幸福的曾经或进行时,她们遭遇人生转折点,选择不将就,勇往直前,或者选择包容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这样的人设也很讨巧,一样贴近生活,丢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更加有血有肉。
比如《三十而已》里的三女主,就是这种类型。也代表着一群曾经有着烂漫梦想的女孩长大了,成熟了。
看韩剧的弹幕,会发现很有意思的几个现象,灰姑娘模式的剧情里,弹幕:
1、各种骂女主的
2、各种表白男演员的(要好看的,不好看的是路人)
3、触景抒怀的
4、讨论女演员口红色号,服装穿搭的
基本上,除了励志大女主的剧情,没有几个韩剧的女主没被骂过,快赶上恶毒女配的待遇了。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代入表现。
这种代入表现,除了出现在共鸣感强的影视剧里,还会出现在2个地方:网络小说和游戏。
其次是男主,韩剧里的“男神们”经过长期的演化和调整,早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物种,专门用于奖励女性观影者的存在。
他们有精致的外形,被精心塑造培养出来的气质,剧情中人物性格生动饱满。
2018年以前,主要是耍酷,霸道的大男子风格,如今还会嘟嘴托腮,做出可爱的小动作;偏偏开启了忠犬的爱恋模式,非你莫属,非你不可。
这种霸道的情感依恋,有多少姐妹舍得拒绝呢?
再加上男神们那模范男友的气质以及对暖心细节的把控,搭配韩剧里唯美的光影打造,足以弥补女性观众的现实缺憾。
假如抛去影视剧的外衣,披上过家家的名义,女孩们童年期间的纯真美好幻想,在此刻得到了具象化。
必要的时候,男神还会露出麒麟臂,八块腹肌来给观影者福利,花痴吗?尖叫吗?尖叫就对了,这就是韩剧产业要达到的效果。
灰姑娘模式里,男神把女主各种咚,大女主模式里,女神把男主各种撩。这些都在隔着屏幕搔动观影者的痒点,一次,一次,又一次。
其次,观众们都喜欢“恶势力”被教训,再也不敢作恶的桥段,诸如
心机女,渣男人财两空,后悔莫及;
恶婆婆恶媳妇遭受报应,悔不当初;
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
罪犯伏法,贪官污吏被抓
英雄被奖励,好人得好报,治愈天使一直会幸福
恶魔为护一人辜负天下等等
这些都是痒点,在剧情里被做出成了给特定观影者的“奖励”
02精准计算和投放犹如养成游戏
韩剧还有一套成熟的精准计算和投放的制作模式,更是加强了这种上瘾机制。从这个模式,我们可以提取的是他们的产品迭代思路。
通常韩剧本创作进行到三分之一时,电视剧就可以开拍了。边拍边播的过程里,编剧会根据观众反馈,再做调整,编制桥段。
甚至人物命运和剧集长度,也要由观众对剧情的需求决定。
一方面韩国编剧把这个行业的效率提升到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另一方面把和消费者的互动成果直接搬进了荧幕中,还有什么比这互动更强的?
据报道,一度风靡的《来自星星的你》在当年的 2 月 25 日拍摄完后,紧接着 27日就播出,剧中男主角金秀贤在前期的剧集中多次穿着观众不认可的高领毛衣,很多观众在网络上反馈不喜欢此服饰。
随后,制作组马上改成了低领的装扮,电视剧《宫》(尹恩惠版)拍摄了两个版本,由观众投票决定大结局,悲剧结尾因此作废。《继承者们》原定18集,也因观众没看够而硬加了两集剧情。
这种手法,我在某漫画APP中也见到过,一个章节告一段落后,作者会给出投票和选项,让关注者投票。下个剧情可能会和投票结果有关。
这种即时化的营销深得观众喜爱。也决定了整个产品的价值取向,紧密的贴合大部分市场需求,以用户视角为产品迭代方向,最大化放大剧情中的消费符号。
而评判一部韩剧成功与否的最粗暴标准就是:哪部剧的男神让女人想嫁给他,那就是成功的。
也难怪集美们一集换一个“老公”了。对观影者来说,这如同一种流水线上制作出的精致智能娃娃,随自己摆弄,随自己心意,长在自己的审美点上,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奖励?
从游戏的角度来看韩剧,完全就是一套真人版的养成游戏。观影者们或许认为自己没有输入任何参数,没有操作任何指令,实则故事的走向,人物的反转,支线和主线的下一个方向,演员们的穿着举动,都是在观影者的操控下。
观察这几年韩剧欧巴风格的变化,就能证明。
以前是霸道总裁,强势的人格,不容反驳的作风,不折不扣的大男人主义。
随着时代变化,女人不再幻想被男主角主宰,更多地希望他们给自己温柔的抚慰。
所以新一代男神都卖得一手好萌,再腹黑总裁的性格也要转身就会嘟嘴,傻笑才行。前一秒被娇妻怼,后一秒要委屈巴巴的求安慰。
过去男二颜值一般,如今男二三四也是被消费的符号之一。
被自己养出来的“老公”确定不宠一下吗?
这种迭代产品的模式,过去我做电商的时候,有观察到过,行业内做得好的几个品牌,在评价中都能找到因为接纳了用户意见而优化产品的赞誉。小米的“发烧友”其实也是这种进化观念。
包括刷抖音的时候,从评论里看到诸如:“翻我,不翻我就取关”之类的话,也总有几个KOL为了表达自己实力宠粉,会听取部分粉丝意见,专门制作一次作品。
这种互动模式,和韩剧的编剧方式,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即有选择性的采纳部分粉丝的意见,提供有条件的定制化或者改进后的产品/服务,并因此服务/取悦了更多人。
尽管有些改进的成本不会很低,但是由此而构建出的粉丝凝聚力和品牌情感,反而是用钱也难买到的。
03高能MECE(分类)打破平衡,制造冲突
韩国的优秀编剧基本都是MECE高手,总能在老套的故事里,挖掘出新鲜的创意,传递让人认同和喜欢的价值观。
热播的剧往往都能戳中人内心某个情绪点,会代表一个庞大群体的价值观和情感诉求,通过热播剧来了解用户,不亚于一种低成本的市场调研。
更何况,情绪点一直都在,只是不同年代,激发的方式不同,不同世代的偏好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编剧们并没有凭空的捏造出某个很奇特很新式的情绪出来,而是在普罗大众都关注的社会现象中,反复的挖掘,制造常规认知外的冲突感,从而让人觉得新颖。
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热播的剧里学习营销模式,学习文案策划,对自己来说,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回顾近两年韩剧的热门主题脉络:奇幻爱情、穿越追凶、纯爱甜宠、大女主、惊悚悬疑、30岁的女性职场与自我、40岁男女的职场与情感、无血缘的真诚与关爱、虚荣的父母、虚伪的夫妻关系、中学生的黑暗面、暗黑风的治愈与救赎。
提取这些剧情的主题关键词,都脱离不开几个场景:
恋爱、职场、婚姻、原生家庭、英雄、青春
不难看出,这些主题是基于人的生命周期以及各主要阶段的人生角色为主轴而设计的:
儿童期,学生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会对应不同的人生桥段:
求学,亲情,友情,生育,求职,疾病,死亡,新生,拯救
而人生的故事总会存在几个变量:
时间、空间、人物、环境、信仰、社会力量、金钱、天赋
当把场景,主轴,桥段,变量进行排列组合,就能组合出无数的剧情来。尤其是当变量转变时,同一套组合也能变成不同的素材。
比如组合中年期,婚姻,亲情,时间;当时间变量进行变化,就有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甚至回到前世的素材,反思为何失去才珍惜;若时间不变,则是针对当下的生活反思,学会和解与包容;还可以跳转到未来变成年老体弱的自己,激发对年轻自己的反思,学会珍惜当下。
若是和人物匹配,人物能拆成:人类与非人类,或共生角色,对立角色等,非人类还能继续拆成机器人,鬼魅之流;
空间可以拆成平行空间,异世,架空世界;还能引申为社会所处生态位。比如韩国一部评价非常高的电影《寄生虫》就是引用了在生态位上的变量。
环境有末世,原始的区别;也有丧尸异形,病毒污染的延伸,其他变量都可以不断的延伸。
你看,这变量再叠加变量,这变化更是无穷大了。难怪有人戏称,韩编剧有上万种手段让观众屈服。
04极致精准的商业定位
韩剧有着极致鲜明的定位:“女人的钱最好赚”,这个定位始于他们的文化立国战略。简单的韩流经济模式,如图所示
不过通过韩剧得到的非常大增长,甚至带动一国经济的,是剧情中的广告植入。
我多次在弹幕中看到评论,韩剧的广告植入很自然,一点也不生硬,非常自然的融入到情节当中,不像国内有些剧情,硬生生的插入广告,也不管是否违和。
自《来自星星的你》开创了新4p整合营销模式后,基本现在的电视剧推广策略都模仿了他。一边刷剧一边互动,剧未上演,网络已经开始剪辑花絮传播。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互动传播,一些热播海外的韩剧从第一集开始,就由时尚博主、微信公众号等在网上自发推送剧中男女主角的大衣、眼镜、包包、鞋帽等,甚至连发卡、发箍等都有标注品牌和定价后的推送,还有适合哪一季节的服装款式,还附上了商家的购买链接。
剧中展现的韩国美景也曾经带动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一些观光点和剧中涉及的景点,还安排剧中主角参与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影视剧中广告植入的深度,充分推销了其旅游资源。
据 2012 年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报告显示,韩剧等文创产品的出口,尤其对本国服装、加工食品、电子产品出口拉动效应明显。
每出口100 美元的韩国文化创意产品,能拉动近 400 美元的韩国电子产品、近 35 美元的韩国服饰和近 30 美元的加工食品出口。
更不用说中国游客们连续多年的旅游代购贡献了,不少是中国年轻女游客为“韩国的生活方式”买单。这就很直观的体现了,韩剧商业定位的成功。
小结一下,定位的成功需要做好以下几步:
切割市场,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
细分市场要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
市场内已经有可对比参考的产品和服务,毕竟凭空出现的产品,教育成本很高,从消费者已有的认知切入会成本更低
消费者有互相交流的渠道,有可以交换和参考的意见
做好风险预控,提前想好项目有几种死法,并避免触雷
找到消费者所在区域,不盲目拓展
计算并充分利用行业的效率。比如韩剧的效率在业内也是叹为观止的,边拍边播,一般是一周四集(每集约30-40分钟)的速度(国内APP是两集并一集),这还不算,每周都会调整
预估被对手取代的速度和可能性,构建护城河,为自己争取更多生存机会。
05最后总结提炼收尾
从商业角度,韩剧用了不少营销观念,值得借鉴
1、精准定位,做到极致,依据定位把消费者心理研究的极为透彻。
2、设计上瘾机制,但是传递正确的观念,
3、一切元素均为用户服务,紧紧围绕用户需求的做到产品理念,你看韩国举全国之力把长腿欧巴们变成女性的的“洋娃娃”,纵然是流水线制作但是小到笑容露出几颗牙,表情管理到几分,体脂率维持在多少百分比,都是在为这个产业服务
4、快速迭代,做高服务效率,采纳用户意见并做出显著提示,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意见被尊重和采纳了
5、充分运用mece,切换更多视角,视角不是猜出来的,而是组合并测试出来的,故事不怕旧,能让人喜欢,并上瘾就够
总结之后,突然发现,韩剧的商业套路似乎并没有特别的新奇手法,甚至还有点老生常谈,它怎么就能做出这么大的成绩呢?
撇开政策的扶持关系,韩剧其本身出色的产品设计和产品理念至关重要,所以套路大家都会讲,但是功夫都在诗外,像韩剧一样,调整用到自己领域内,才是真的有用。
本文作者: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