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

马斯克与贝佐斯的太空争夺战

粉时代

3月2日,马斯克的Space X又有新动态,他发推特称:已与当局接洽,将在德州建设“母星”城市,用以飞向火星,以及更远的星际。如果仅从宣传策略判断,马斯克正在有序布局“火星移民计划”。

当马斯克活跃于媒体前,他在航天领域十几年的老对手贝佐斯,也在今年频传大新闻;比如,在2月份辞去亚马逊CEO职位、全力投入蓝色起源事业,并在短短三周后,对外声明“新格伦”火箭将推迟至2022年发射。

马斯克和贝佐斯,不仅在世界首富这一名讳上,多次轮换交椅,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还在航天领域频生争端;比如推特互怼、互相挖人、争夺NASA资源等,可谓是从地上一直打到天上。

马斯克的“猎鹰9号”、贝佐斯的“新谢泼德”,在2015年都革新了历史。太空时代50年以来,包括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内,都未做到火箭飞入太空后、垂直安全落地。此外,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两人各自完成这一壮举,相差只有28天,有人说:竞争才是他们手中火箭的最佳“助推燃料”。

相同成就背后,两人的性格、行事方式却差异巨大。马斯克被描述为“勇敢无畏、冒进、成败都要轰轰烈烈,要站在舞台中央”;贝佐斯则是“冷静低调、藏得很深,喜欢按部就班。”

方法论不同的两个人,为何能走至同一个交汇点?过去十几年多,两人为何一步步竞争升级?性格上的差异,让他们的创业过程,各自呈现哪些有特色的地方?马斯克和贝佐斯,都是当今世界亿万富翁,在他们身上,分别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优点?

在《下一站,火星》这本书中,您可以收获:

1.马斯克如何从草根创业者,蜕变为能让NASA交托16亿美金订单的创业明星。

2.马斯克的成本优化术。

3.如在一个壁垒森严、垄断成灾的行业,开辟自己的地盘?

01、激进派 VS 保守派

马斯克,是天生的创业“斗牛士”。

他是一个遇强则强,不服从老套规则的人,也正是这一特质,让他在壁垒森严的美国航空领域,分到属于自己的肉,可谓非常人做非常事。

激起他探索太空的是一件小事。在某次有关“跨行星生存”的讨论后,他搜索NASA官方,想了解更多飞往火星的研究,但却一无所得,“根本就没有这个计划”他说。

他很快对外声称:“我不希望我们的最高水平就是阿波罗计划,我希望人类在地球上建基地,并且我们一定能去火星。”但有两个困境,摆在这番豪言面前:一是载人航天技术有上限,彼时不容超远航飞行,“丝毫的偏差就会把机身撕得粉碎”;二是造价成本很高。

在某个“一年只飞几次的项目上”,NASA每年要花费数十亿美元,而且仅仅是飞到240英里高的空间站,想上火星,需要烧更多钱。有一则航天界的笑话就是:“在这个领域,变成百万富翁最快的办法,就是从亿万富翁做起。”

但马斯克并未犯难,他计划“一举占领头条,重燃人们对天空的兴趣。”在他之后的十几年商业生涯中,为自己打造头条一直是惯用手法,无论是航空领域还是其他项目,也许在马斯克的商业方法论中,只有先博得眼球和关注,才可能进一步获得支持。

他重金买下一只火箭,准备了一批处于营养凝胶中的种子,最后对外声称:“登上火星后,就借它们建立生命支持系统,有一天火星将成为绿洲。”他还邀集一批顶尖航天专家,在万豪酒店隆重讨论会,为火箭项目造势。

终于打造出第一枚火箭“猎鹰1号”后,为博得NASA关注与合作,马斯克再出奇招,直接将七层楼高的火箭,运送到华盛顿,并在大街上游行几圈后,停在了NASA大门前。

如此夸张的推广方式,很快引发海量曝光,以及无数民众热议,“他兜售的不是火箭,而是展示疯狂的想法,初创公司也能征服太空。”

首秀之后,马斯克趁势将21页研发报告,发给了NASA局长,并成功引起对方兴趣,还派了技术人员前往Space X基地视察,“看看他们是来真的还是重复失败的老路。”

但一个月后马斯克备受打击,NASA直接将一份2.27亿美元的合同,交托给一家名为“奇石乐”的公司,马斯克甚至没有竞标权。后来他才发现,奇石乐CEO曾参与“阿波罗”计划,与NASA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张老一辈的关系网,要么参与进去,要么一把打碎。”面对无形壁垒,马斯克果断成为了斗牛士,对奇石乐和NASA,发起刁难。他不仅公开表示不满,要求政府问责,还威胁NASA将在不公平竞标事宜上,提起诉讼。

以Space X当时的体量和影响力,这样做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已有许多同类型公司,因垄断而倒闭,马斯克若不主动出击,很可能步其后尘。此外,以小博大的戏码,有利于为自己搭建人设,起码同事们已表示“埃隆是为正义而战。”

公然对抗潜在的合作伙伴,也归因于马斯克的成长环境。他来自一个深具冒险文化的家庭,他的外祖父曾从加拿大移民到比勒陀利亚,“以逃避那种压迫性的政治氛围”。马斯克早在原生家庭里,就具有潜在的斗牛士品性。

后来,官司赢了,NASA被迫撤销了与奇石乐的部分合同,一名空军高级官员还称马斯克是“开拓者”。

击败NASA后,马斯克的“反垄断运动”越发频繁,将矛头进一步指向波音和洛克希德,用诉讼的形式,阻止他们联手成为“太空发射寡头”,即便Space X还只是初创阶段,火箭从未发射过一次。

也许,在马斯克的战略想象中,Space X的确要做大做强,如果他仅仅是玩票,不会在初期让波音成为自己的假想敌。

2006年2月,马斯克还联合行业里的中小型公司,组建所谓的“个人航天联盟”,目的就是报团取暖,打破现状,“树大根深的航空航天业,不仅日益被垄断,还得到联邦政府的大量补贴。”

有意思的是,贝佐斯的蓝色起源,并未参与这个联盟,即便对方主动发出邀请。

贝佐斯从不贪求发展速度。

当马斯克的拖车载着火箭,华盛顿闹市游说时,贝佐斯却让公司保持低调运作,可以说,马斯克有多热闹,贝佐斯就有多安静。

这位亿万富翁性格十分稳重,经过三年漫长研究,才确定了“化学火箭仍是最好的发射解决方案”。但是,思考虽漫长,一旦结论确认,贝佐斯就将全力以赴,他重金聘用美国最好的工程师,并在德州购入33万亩土地,用来打造火箭基地。“你只有一次一步,才能更快到达。”贝佐斯说。

激发贝佐斯探索太空的原因,要回溯到小学时代他热衷的一款游戏《星际迷航》,他不仅将自己的小狗命名为坎帕拉(星际迷航一个角色),还自学操作一台连着调制解调器和电传打字机的主机。

上高中后,他对太空的热情,与超高的智商一起迸发,发表了《论零重力对常见家蝇老化率的影响》,并借此博得NASA关注,获得参观太空飞行中心的机会。

比起马斯克,贝佐斯不善用起诉或炒作的方式,靠近行业顶层,而是用自己的学术研究,产生天然的影响力。在普林斯顿上学期间,他组织了“宇宙探索及开发”学生联盟,也即SEDS,有一位成员曾回忆说:“我们相当于NASA的预备人才训练团了。”

创办蓝色起源后,他也不像马斯克那样,频频对外宣传自己的技术、大肆玩票,他保密极严,从未对外提及这家公司,“在得州买地时也悄不作声,蓝色起源官网非常低调,透露的东西极少,贝佐斯的照片也没有一张。”

在这一方面,马斯克“大方”得多,比如2006年联盟会议的中场休息时段,马斯克慷慨允许其他厂商参观Space X基地,对于“潜在竞争对手”提出的涉及技术的问题,他几乎是无所不答,“他从未说过,我不愿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是专利”,一名联盟成员回忆道。

02、赛点就是,谁爆炸得更少

马斯克在行业内外,人气渐高后,于2004年获得首笔几百万美元投资,面对资本的信任,马斯克意识到,要通过成功起飞,彻底为Space X正名。但迎接他的却是连续爆炸事件,但他忍受住了这些冲击,即便在此期间,他经历了离婚和资金困境。

第一次,火箭发射59秒后,坠毁于基地旁的礁石上,导致整片海域都广受污染,马斯克在极度痛苦中,仍然主动发布声明:已成功升空,但第一阶段点火后,火箭损坏了。

第二次,经过一年以来的重新准备后,发射效果终于让人欣慰,“飞行了180英里,远远超过了太空边界”,马斯克很是惊喜,认为曙光已现,但接下来的发射实验,仍未能够冲上太空深处。

第三次,事故发生在分离环节,一级火箭和二级火箭不幸相撞,再次坠毁。马斯克发布声明称:“Space X财务状况良好,绝不会慢半拍,我永远不会放弃。”这些话,后来被认为只是公关表演,因为马斯克私下里悲痛地表示:“如果第四次发射还不成功,我们将不复存在,因为我没钱了。”

第四次发射,安排在几个月后。这一次,火箭终于缓缓驶入了太空轨道,完成了正常分离。马斯克也因此资金回血,2008年2月,Space X拿到NASA一份16亿美元的合同。

反观贝佐斯的火箭试射历程,仍旧是态度平稳、小步前进的及饿哦组,毫无马斯克式的大起大作。

用来首飞的是名为“卡戎”的无人机飞行器,在上升100多英尺后,坠毁失败,贝佐斯对此未作任何表态。一年后,借用火箭之父名字的新飞行器——“戈达德”,被运送至发射基地,但它也没激起太大浪花,飞行30秒到达285英尺高度后,再次坠落地面。

面对2次不理想的发射,贝佐斯对外一个字也没表示,直到漫长的2个月后,他才不紧不慢的在博文中写道:

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循序渐进。慢而稳是取得成效的方法。

显然,马斯克这只“野兔”已经领先,火箭飞入了太空轨道,但贝佐斯从未轻易改变公司的发展节奏,稳步向前,保持“龟速”,一旦确立某种事业节奏后,他会选择长期信守。

“野兔”不会等人,思维也比“乌龟”更跳跃,在Space X内部,大家总是推翻老派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比如用1美元的价格买到造价200万美元的液氮罐;在eBay购买经纬仪,节省2.5万美元;团队既有技术大神,也有刚毕业的新手;拒绝那些幻想“工作与生活能平衡”的人;工程师永远站在公司鄙视链顶端。

每个人都以打破常规为乐,他们为行业带来一些不同的气象,比如“一名员工在垃圾场里,发现了一块他觉得可用于火箭整流罩的金属”、“使用全国汽车竞赛协会设计的带子,非常受宇航员喜欢”、“从男厕所小单间的门栓得到启发,将火箭某装置的成本从1500美元降到30美元。”

马斯克对此的态度是:“我们的理念不是减少努力,而是优化努力。”种种创新和努力后,“猎鹰9号”问世,并在2个月后成功起飞。有趣的是,火箭所承载的“龙飞船”,虽然用于运送物资,但马斯克仍然为它设计了一扇窗。

此时贝佐斯依然在探索。2011年8月,蓝色起源的沙漠基地附近,突然传出爆炸声,但官方对外只字不言,直到社会舆论渐大,合作方NASA前来催问,贝佐斯才发表题为《短途试飞成功,虽遇挫折但我们正在开发下一个航天器》的博文,有趣的是,上一次发文动态还停于2007年,那篇用以解释“戈达德”坠落的文章。

直到2013年,随着蓝色起源技术突破迅猛,才逐渐在媒体活跃,传出“十万磅推力的BE-3引擎将首测”、“感谢来自NASA的支持”、“将进一步开发航天器指引、导航和控制系统”等新闻。

随着蓝色起源的势头越来越猛,业务范围持续扩大,贝佐斯终于与马斯克,终于两军相遇:在争夺39A发射台一事上,开始针锋相对。

马斯克表示:“连根牙签都没法送上轨道,就打官司争39A发射台,真是荒唐。”

贝佐斯则是私底下挖掘Space X的骨干员工,这进一步激怒马斯克,他对外声称:“他们不可能在未来5年,成功开发出符合NASA标准的轨道载具”,面对语言挑衅,贝佐斯毫无负面情绪,只是一板一眼的回应称:正在开发轨道飞行器“老大哥”,将由新引擎提供动力。

经过前面十几年各自发展,两位亿万富翁终于走上擂台,开始拆招。

03、革新历史,志在火星

度过航天事业的上半场后,马斯克和贝佐斯来到中场,除了频发争端外,双方都开始重视太空飞行成本的降低,并致力于创造可重复使用的火箭。

贝佐斯雇佣了专业的船员,去打捞遗落海底的引擎,并试图修复它;马斯克开始研究配备“着陆腿”的火箭。但不久后,两人因一项专利,再次大打出手。

起因是蓝色起源获批了一项名为《海上登陆太空车的相关系统和方法》的专利,里面声称:可降低航天成本,促进整个行业效率提高。

马斯克获知后,十分愤慨,他认为这些技术,早就被讨论透了,根本没资格专利。马斯克提出诉讼,称蓝色起源只是“嘴上功夫”,没有能力将专利落实。

引起马斯克愤慨的原因,还另有一层商业竞争上的隐患。一旦蓝色起源的专利完全成立,局面可能回到1904年,莱特兄弟赢得大量飞行方面专利,蓝色起源很可能效仿前者,不允许其他厂商使用这些技术,或者索取一笔许可费。

最终,在Space X提出的“非原创”指证下,以及放出前人设计的图纸后,蓝色起源败诉。

获得胜利后,马斯克继续用“火箭发射+头条造势”的方式,聚集更多社会人气,不仅在2014年,个人Reddit订阅过万,还卖起22美元的“占领火星”衬衫,《时代》、《大西洋月刊》也将他放在封面上,进行重点报道。

盛名之下,对手也越来越多。业内颇有势力的承包商“联合发射联盟”,开始警惕曾经的“小不点”,并为其安排上各种路障,比如阻碍其进行美国空军认证。马斯克只能再次向垄断者,发起进攻。除了法律诉讼,还召集媒体发动舆论战。

他用以游说百姓的措辞是“美国空军每年要花费数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发动机”、“美国为了进入近地轨道,不得不听命于俄罗斯”、“我们就像是对抗巨人的新人。”这些观点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2个月后,发射联盟CEO加斯被迫下台。

然而好景不长,联盟新任CEO针对Space X,发动了破釜沉舟式的竞争手段,将发射价格直接下调50%、承诺开发出更强大的火箭。

此外,还找到了贝佐斯联手“抗敌”,让蓝色起源成为自己的技术保障端,收购了BE-4火箭发动机,此举摆脱了对于俄罗斯技术商的依赖,让马斯克的攻击化为虚无。

面对他们的联合之势,马斯克却表示:如果你所有的竞争对手合伙攻击你,实际上是对你的赞扬。但他心里很明确,Space X的压强变得更大了,2015年夏,“猎鹰9号”载着4000磅货物再次发射,但2分钟后,火箭爆炸,化为粉尘。马斯克除了要付一笔赔偿款,还要承受商业声誉的流失,此外,每一次失败都可能让竞争者从NASA处,获得更多巨额订单。

在“猎鹰9号”出事后几个月,蓝色起源突然一改曾经的隐秘姿态,2015年11月24日天还没亮,记者们就受邀前往蓝色起源,并由贝佐斯亲自露面接待。公司变得充满热情背后,原来是“循环利用火箭”项目实验成功了。

名为“新谢泼德”的火箭,先是飞入离地100.5千米的太空边缘高度,然后展开陆支架,缓缓着陆于发射点旁4.5英尺处,偏差十分细微。贝佐斯在2008年就注册的推特上,喜悦的发布了第一条推文:控制火箭着陆很不容易,但成功以后再看,就觉得容易多了。

面对贝佐斯的领先势头和推特发言,马斯克立即声称:“贝佐斯,这并不是稀罕事,Space X的蚱蜢号火箭,在3年前进行了6次轨道飞行,现在仍然能用。”但这些说辞,似乎站不住脚,蚱蜢号的飞行高度仅为3280英尺,而“新谢泼德”为32.9万英尺,已接近太空。

至此,马斯克已落后两局,不能再坐视“乌龟”跑在自己前面了。28天后,尽管液氮罐还未完全准备好、天气也不理想,马斯克还是坚持用“猎鹰9号”进行火箭返回实验。

马斯克成功了。火箭花费10分钟飞进太空高度后,最终成功降落在发射场上。贝佐斯马上在推特发起无形嘲弄:恭喜猎鹰,欢迎加入火箭成功降落俱乐部!

“不管是不是有意为之,这条推特都在给马斯克泼冷水,他的意思很明显,是贝佐斯和蓝色起源,最先完成的火箭降落。”

正当马斯克发怒之际,他的推特粉丝却率先发动回击,“你们甚至不在同一个等级上”、“如果你想获得支持者,那就亲切些吧,当一个混蛋可不是你该选择的路。”

这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马斯克的怒火,他决定“不去回应贝佐斯荒唐的言辞”,因为“网友们已经给了他当头一棒。”

火箭革新了历史后,两人在飞往火星的价值探索上,也各持不同观点。马斯克希望开发更强大的飞船,带上大家登陆火星,在那里重新建设城市,长久定居,很明显他主张的是“移民计划”。

贝佐斯却对想要搬家到火星的人们,抱持怀疑态度,他说“对于那些终有一天想要搬去火星的朋友,你为何不先在南极住上三年,然后看看你的想法呢?”、“相信我,地球是最好的,这个星球好到不可思议,有瀑布、海滩、绿植,火星可能会很棒,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他认为,探索火星最大的意义,应该是保护地球,将那些重工业放进太空(比如能源开发),最终留地球一片清净。

04、总结

马斯克和贝佐斯,分别做出两种探索陌生领域的有效方式。

马斯克是激进派的代言者,面对壁垒森严的航天商业领域,他用法律、媒体、技术升级等武器,瓦解了奇石乐、“联合发射联盟”等承包商的垄断,也改变了NASA对私营企业造火箭的态度。

贝佐斯表面上是保守派,但时刻都有所进展,他不仅无意与NASA发生争端,还加入了发射联盟,并在返回式火箭这一行业重要节点,领先了马斯克28天。

之所以经历各有不同,除了方法论和秉性,还与两家公司的资金构成不同,马斯克尽管在早期,给Space X投资了1亿美元,但还是依赖NASA给予的几十亿元合同,度过了钱荒,发展期间也进行了多轮融资,所以马斯克要不停战斗,争取资源为公司续命。

而贝佐斯用创办亚马逊赚来的千亿级资产,自己独力供养蓝色起源,他购买售价25亿美元的“新格伦”火箭时,没有接受任何外界投资,此外,他还花费2.5亿美元收购了《华盛顿邮报》,重金布局媒体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