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又涨价了。
最近半年,“涨价”成了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代名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4-5元每小时的价格已然是行业标配。而在景区、高铁站等场所,8元每小时的收费亦是常见。
近期,在一片关于涨价的“讨伐声”中,怪兽充电首度公布招股说明书,可以一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经营状况。
招股书显示,2020年,怪兽充电营收28.09亿,同比增长38.9%,净利润为7542.7万元,同比下降了55.43%,净利率仅有2.7%。
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营收在上涨,但利润却在变薄,主要原因,是争夺商家的成本在变高。
2020年,怪兽充电销售费用达21.2亿,占总营收的75.5%。其中,单是支付给商家的分成就高达12亿,同比增长45.5%。高昂的成本背后,透露出怪兽充电宝作为行业龙头背后的“卑微”。
因为行业的激烈竞争,怪兽充电不得不把大部分收入分给商家。连线Insight曾在文章《》中讨论过,共享充电宝是一个壁垒很低的行业,商家对品牌的选择,多数参考入场费、利润分成等条件,这导致行业龙头的护城河并不深,必须依靠持续的高额投入以保住市场份额。
最近几日,连线Insight记者探访了上海和常州等一二线城市,试图为大家揭露:共享充电宝厂商生存现状究竟如何?“涨价潮”是带来利润还是失去用户?共享充电宝未来的增长空间有多大?
上海美罗城:一个涨价潮的缩影
大型商场的每一层,租金各不相同。以上海徐家汇美罗城为例,每个楼层,租金能相差30%以上,每个商店,在一年四季的时间里,收费亦有不同。小小一座商场里,一切都遵循着井然有序的收费规则。
就连角落里的共享充电宝,都暗藏各自的收费“密码”。
街电、怪兽和来电,承包了这里80%以上的共享充电宝设备。喜茶为代表的网红奶茶店,外婆家为代表的连锁餐饮店,以及高楼层的电影院、KTV,是它们的最爱。它们不约而同地避开低频消费的奢侈品店、“就此一家”的个性化店,而选择了连锁品牌商、高频娱乐场所。
但其中收费却颇为讲究:
一楼的喜茶、二楼的连锁奶茶店门口均摆有怪兽充电宝设备,收费为2.5元半小时、20元24小时;
三楼的餐饮店,充电宝收费出现下降,怪兽为2元半小时、20元24小时,街电和来电则为2元半小时、30元24小时;
高楼层的KTV和电影院,半小时收费2元没有调整,封顶价却变为50元。
在这里进驻了三年多的某连锁餐饮品牌老板告诉连线Insight,2019年以前,商场充电宝普遍收费是1元一小时,也没有楼层讲究。
但2019年起,日渐壮大的怪兽充电宝,率先掀起涨价潮,并建立起楼层“区别对待”的规则,引得其他厂商纷纷效仿。2-2.5元半小时的价格,即是2019年中旬时定下的。
“你觉得共享充电宝价格贵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用户给了连线Insight不同的答案。
“充了1小时,手机电量只补充不到20%,5块钱却没了”,梁女士说道。随着她买了一年多的iPhone 11掉电速度加快,她的续电焦虑也在累积:“自从共享充电宝涨价后,我一般都自带充电宝和充电线。”
华为手机用户张先生则表示,“我的手机有快充功能,通常充电半小时就会归还。2.5元单价虽然贵,但急用时是刚需。”
“我家里屯了五六个怪兽充电宝”,在KTV刚消费完的李先生告诉连线Insight:“夜店里8元每小时的充电宝我都用过,有那么几次长时间使用后,我想归还共享充电宝,但一看每小时收费这么高,还不如直接买了划算,家里的共享充电宝都是最近半年买来的。”
上海美罗城,只是共享充电宝近两年行业变化的缩影。而在外面的世界,“贵”同样成为人们对共享充电宝的共识。
2019年至今,一二线城市共享充电宝价格从平均1元/小时涨到4元/小时,24小时封顶价从20元涨到40元,引得网友金句频频:“比在家给特斯拉充电还贵”、“共享充电宝厂商收割季到了”、“用不起又离不开”。
2020年底,“涨价风波”引来央视调查。结果显示,商家不断提高的分成费和入场费,是涨价的幕后推手。但无论归咎于谁,当前的价格,已然在挑战用户承受上限。
央视调查共享充电宝涨价,
图源中国日报官方微博
“等到商场人气恢复,等到这波涨价舆论风波平息,共享充电宝价格或许还会调整,但用户抱怨越来越多,上涨空间不大了”,上述连锁餐饮品牌老板表示。
一直被吐槽,一直在涨价,共享充电宝厂商为何执意如此?
行业龙头也“卑微”
2019年,谢琳在江苏常州开了一家网红连锁品牌火锅店,来往的顾客络绎不绝,生意最旺之时,排队的客户拥堵了半条马路。
在二三线城市,这样日流水过万的人气餐饮店,是共享充电宝厂商挤破头也要争取的“座上宾”。
“你能想到的共享充电宝厂商,我们都合作过”,谢琳告诉连线Insight。
她分享起和共享充电宝厂商的“流水账”合作史:
2019年新开张之时,街电率先登门,开出“四六分成”的条件,也即,每月店内的共享充电宝设备总流水,商家分得六成,街电分得四成,“那时一个月,平均有七八百分成费”,谢琳回忆道。
不到三个月,小电前来谈判,给出了更诱人的“三七分成”条件。于是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街电和小电在店内同时存在,这让先来者街电颇不乐意,却无可奈何。“选择合作方是商家的自由,如果共享充电宝厂商不想合作,他们也有撤走的自由”,谢琳说道。
2020年年初,怪兽加入战局,把分成比例从三七调整为二八,还附赠200元进场费,前提是“独家入驻”。权衡利弊之下,谢琳接纳了此提议,撤走了街电、小电的机柜。
2020年下半年,美团以“提高商家在APP排位”为条件,换取自家共享充电宝入驻。就此,怪兽的“独家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目前店里是美团和怪兽充电宝同时存在”,谢琳说道。
上海美罗城多家店主,亦有着类似经历。
“最早是和街电合作,后来怪兽分成比例更高,就改为和怪兽合作,到今年,因为怪兽收费过高遭到客户抱怨,我们又换成街电了”,三楼的一位餐饮店老板告诉连线Insight。
“云租电、云充吧、怪兽、来电都合作过一段时间,或是出于质量,或是出于收费、分成问题,我们总是在更换厂商”,七楼的KTV店主告诉连线Insight:“但无论合作方是谁,我们要求三个月的设备总流水作为进场费,外加平均每月3000元以上的分成费。”
一直在让利,一直被更换,这样“悲惨”的命运背后,是共享充电宝弱势的市场地位。
对商家而言,共享充电宝设备是“锦上添花”,但对共享充电宝而言,商家却是赖以生存的渠道。“我们不怕店内共享充电宝撤走,但他们怕我们不合作”,谢琳的一句话,道明了两者关系的本质。
为了争夺优质商家资源,共享充电宝厂商之间的内斗颇为精彩。
“怪兽的业务员抨击街电的设备老旧,来电的业务员抨击怪兽的收费过高,街电的业务员又会抨击来电电池性能不稳定”,上述餐饮店老板告诉连线Insight,“新来的业务员总会开出更诱人的条件,顺带踩一脚竞争对手。”
他还透露,他当前对接的街电业务员,乃是怪兽的前员工,“街电为了抢占这片市场,不惜用更高的工资待遇,换取怪兽员工手上的商家资源。”
弱势地位、激烈竞争,让共享充电宝厂商在当前“涨价潮”、“上市潮”的高关注度下,只是“看上去很美”。
怪兽充电的招股说明书,就透露了共享充电宝的集体困境。
2020年,怪兽充电营业收入28.09亿元,同比增加38.09%,招股书指出,新增的7.6万商户点位,是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因。与此同时,其2020年净利润7542.7万元,同比下降55%。
暴涨的营销费用是拉低利润的罪魁祸首,2020年,怪兽充电支付给商家的佣金费、入场费以及业务人员工资,总计高达22.21亿,同比增长55.7%,占据营业收入的75.5%。
其中,支付给商家的入场费从2019年的1.06亿元增至2020年的3.8亿元,翻了2.6倍;支付给合作伙伴的佣金将近12亿,同比增长45.5%。
怪兽充电宝近两年营收、净利润及销售费用率,
数据来源怪兽充电招股说明书,连线Insight制图
几组数据足以说明,共享充电宝就是一门由销售推动、由商户资源多寡决定的生意。
2021年,激烈的商户争夺战还在继续。怪兽新签深圳美宜佳、邻几便利店等大型连锁客户,街电与连锁药店海王星辰、上海正大广场等结盟,小电亦谈下横店影业、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等独家客户。
在珍稀的商户面前,共享充电宝的每一步扩张,都要用高昂的入场费和佣金分成来开道。
于是,一个两难抉择摆在这些厂商面前:天平的一头是“涨价失客户”,另一头却是“低价难盈利”。每一步选择,皆有沉痛代价。
在共享充电宝这个赛道上,厂商卑微,生存不易,就连互联网巨头美团,亦面临不少困难。
美团充电宝的生意也不好做
2020年5月,美团充电宝在王兴“无限游戏”的理念之下,第三次大规模启动,而这次,美团动真格了。
扩张从疯狂的地推行动开始。据无冕财经调研,1个月不到的时间,美团在广州海珠片区就和至少100家商户达成了合作,且绝大部分都是跟美团有合作的餐饮门店。
以店铺热度、点击量、广告资源做交换条件,这是其他共享充电宝巨头难以企及的优惠力度。一时之间,“商家不敢不用”、“加深与美团合作”的新闻层出不穷。
业内人士对此点评:“这是美团的降维打击”,科技圈知名大V冯大辉更是指出,“毁灭你的,与你无关,其他几家充电宝项目估计压力巨大。”
来自常州的李明,正是那时成为美团充电宝地推大部队的一员。和很多人一样,他对美团业务前景充满信心。但他万万没想到,仅仅过了半年,他被迫下岗了。
“三个月前,公司突然宣布招募代理商,我们这片区的美团充电宝业务,都被此前怪兽充电宝的代理商承接了,像我这样的地推员不得不下岗”,李明透露。
“美团报价30万甩卖代理商资格,支付代理费的供应商,可拿到美团充电宝设备,而后自负盈亏,每年再付给美团相应的抽成费用”,李明介绍道。
解散直营大部队,也就意味着,美团引以为傲的“服务透明”优势未来或许无法持续。
据李明透露,美团最初进入市场,打的是“规则透明”、“管理透明”的旗号。在怪兽、小电等厂商代理商模式下,收费规则不规范,存在诸多“黑箱操作”。
例如,代理商会在后台私自扣减设备总流水,或是以各类“税费”、“服务费”等名义,减少商家分成收入。
李明向我们展示了某代理商的一张分成表,按3元每小时计费,表中不可能出现8元或10元的总价格,这样明显是2的整数倍数字,说明代理商在偷偷按照2元每小时给商家计算分成的流水。
“美团由后台统一操作,所有计费均透明。同样承诺70%的分成,美团能足额给到商家,但其他代理商就不得而知”,李明介绍道。
但现实却是,对这种“透明”规则,商家并没有很在意。
网红火锅店老板谢琳告诉连线Insight,由于操作透明,美团的每一步打款,审批都非常缓慢,“别家代理商承诺的进场费、分成费都是当天到账,但美团流程要走很久”。
此外,“人情”二字,也在共享充电宝生意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
“有些代理商打交道多了,私下还经常往来,出于信任,店家通常不会为了几百元的蝇头小利更换合作方”,谢琳提到。
在常州这样的二三线城市里,怪兽、小电等先来者,招募了大量本地代理商,他们深谙人情世故,在共享充电宝江湖里如鱼得水。后来者美团,反而受限于条条框框的规则,迟迟难以进入。
改为代理模式,将成本分摊出去,也许是美团充电宝权衡后的决定。这也透露出一个信号,共享充电宝的生意,依然难做。
更加值得担忧的是,共享充电宝市场还有多少增长空间?
从用户增长来看,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共享充电宝的总用户规模从0.8亿人增长到2.9亿人,但增长速度却在明显放缓,年增长率从104.9%降到56.3%,再降到15.6%。
而涨价潮,也将进一步减缓用户增速。据美罗城多家商家反馈,他们已多次收到用户对共享充电宝价格的吐槽,正考虑与共享充电宝厂商重新谈判,以降低收费标准。
涨价空间受限、用户增长见顶,意味着共享充电宝将进入存量市场的争夺战,这无疑让竞争更加白热化。
此外,手机电池技术在革新,正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最大的威胁。
艾瑞咨询在《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快充技术日渐普及,将大大减少共享充电宝使用需求。在石墨烯电池、无线充电、快充等多项电池技术发展之下,留给共享充电宝的红利期还有约3年,窗口期还有约5年。
在有限的几年里,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只会愈发艰难。当前的价格已然在挑战用户承受上限,再涨价只会失去用户。
而目前行业玩家们的主要收入,依然是共享充电宝的租金,营收结构较为单一,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是行业玩家下半场竞赛的重点。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谢琳、李明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