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

最强VC合肥的“操盘秘籍”

粉时代

合肥“赌”赢了,年轻人也回来了。

编者按

2020年,新能源汽车股票集体上演疯狂飙涨,蔚来市值年涨幅超过12倍、特斯拉更是站上全球车企市值之巅。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片火热,引发各地政府极大投资热情。上海、合肥、南京等城市“抢项目”、“抢人才”,一场关于“新能源之都”的角逐悄然开场。本篇为《谁才是“新能源之都”》系列报道第一篇。

拿到合肥政府的70亿元投资之前,蔚来可谓命悬一线。

2019年亏掉112.9亿元后,蔚来又遭受疫情雪上加霜,最困难的时候,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总经理辜向利向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回忆,去年3月,他和蔚来执行副总裁兼质量委员会主席沈峰以及二三十个总监每晚开会到凌晨,商量每一笔钱该如何支配,“我要知道第二天会不会有哪个零部件无法到位?”至少,辜向利要保证工厂的生产环节正常运转。

辜向利坦言,那段日子很拮据,资金分配需要精确到以万元为单位,甚至支付货款的顺序都要慎重决定,“以保证资金高效利用”。

因此,当2020年4月合肥决定向蔚来“慷慨解囊”时,外界视之为“一场豪赌”。

资金落地后,蔚来境况逐渐好转。“工厂进入正常的采购、付款状态,”辜向利无需每天开会协调资金,款项规划的周期也慢慢调整为每两周、甚至是每月一次。2020年下半年,蔚来股价飙升20倍,销量也屡攀历史新高,合肥政府被戏称为“最牛风投机构”。

合肥“赌”赢了。当然,这并非合肥第一次成功“下注”。2008年,合肥曾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一半投资京东方,该项目为合肥带来300亿元收益。2017年,合肥出资144亿元与兆易创新建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该项目帮助合肥在半导体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为何合肥对新能源产业如此笃信?今年1月,安徽省经信厅厅长牛弩韬曾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既可促进节能减排,也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企业选择驻扎合肥。自去年以来,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合肥)有限公司落户于合肥肥东经开区。大众合肥制造基地正式开工,吉利将与安徽省政府共同推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零跑也有意在合肥建造工厂。

按照规划,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千亿,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合肥正倾力将自身打造为“新能源之都”,在这片土地上,“汽车人”们也有了新的梦想与彷徨。

1、被新能源改变的土地与人

新能源产业降临,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

2016年,位于合肥市蜀山区宿松路的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以下简称“蔚来合肥工厂”)还是一块漏斗型湿地。“刚来这里时,晚上很难打车,师傅们觉得这里太偏,来一趟空驶距离太长不划算。”辜向利回忆道,那时,合肥的新能源整车项目屈指可数,除了江淮汽车生产部分新能源车型,“几乎没有其他新能源车品牌”。

2016年4月,蔚来与江淮宣布合作,由江淮代工生产蔚来产品,一期产能规划5万辆。当年10月,蔚来合肥工厂开始建设。历时18个月后,该工厂建成投产。

如今,这里停车场停满了车辆,马路上时不时有车辆穿行而过,距离工厂2公里左右的街边也出现了饭店、奶茶店和宾馆,多了几分烟火气。

随环境发生改变的,还有一个个裹挟于时代洪流中的人。

新工厂建成后,江淮从4个乘用车工厂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工人派往蔚来合肥工厂负责一线生产工作,技术和管理人员由江淮和蔚来的人员共同组成,两方各占50%。

江淮老员工杨海涛就这样来到蔚来合肥工厂,从生产燃油车转为新能源汽车。据杨海涛透露,像他这样渴望“转型”的传统汽车人并不在少数。

对于杨海涛来说,“掌握基本的新能源车生产工艺并不难”。针对这些老工人,蔚来制定了17个工作日的专项培训计划,包括看板要求、班组管理要求、工艺技能标准等,要求大家“背工艺、接受抽查、跟着师傅工作,(考核合格后)再上岗”。

角色的转变,似乎挺轻松,但带着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仍然给这批来自传统车企的汽车人带来不小的冲击。

“江淮是传统的国企文化,蔚来则烙有互联网印记。互联网公司没那么多复杂流程,一切讲究快。”辜向利曾告诉“杨海涛们”,“不要指望有两三个月的适应期、培训期,来这里的第一天就要投入战斗,边干边学”。

相比企业文化差异,真正令这些传统工人“不适”的,是“软件定义汽车”带来的改变。

操作工王明明感叹,当软件设备通过OBD接口“上车”时,他们需要熟悉人机交互界面操作流程以及涉及到的固定代码,“很多软件的代码没有完全汉化,还需要用到简单的英语”。软件下载完成后,相关同事还需要学习电检、软件故障诊断、自动驾驶功能再验证等“新本领”。

“产品改进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王明明介绍,用户可以在蔚来App上提出建议,若与生产制造有关,且被工程师判断合理、可以用在新版本后,该建议会传递到工厂,相关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建议刷写软件。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控制模块一般由供应商刷写好指定版本后再进入工厂,由工厂完成安装并激活,改进周期较长。

晚上6点半,蔚来合肥工厂进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一线生产员工分为上下班两股人群,交织而过。

“为了提高生产进度,蔚来合肥工厂的涂装、冲压和焊装车间施行双班制,因此,一部分人晚上5点半上夜班,凌晨2点半下班。”江淮员工徐子未表示(蔚来合肥工厂员工编制属于江淮)。

虽然徐子未所在的总装车间是单班制,但也免不了需要加班。令人欣慰的是,加班会有相应补贴,总体而言,“比在传统车企工作时每个月能多赚2000-3000元”。

自去年年中开始,蔚来订单数量逐月攀升,悬挂在车间里的“单日排产计划”上的数字也快速变化着,不断加快的工作节奏“鞭笞”着工厂里的每一个人。

据徐子未回忆,去年10月,蔚来单日排产数为200多辆。今年3月中旬,这个数字飞涨至400辆。按照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的计划,今年底蔚来合肥工厂的产能将达到30万辆,即单日排产1200辆(双班制)。“为了完成产量,必须保持战斗状态。”

这是徐子未不曾体会过的“疯狂”。

2、回到合肥的年轻人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蔚来与合肥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2020年10月9日,蔚来中国总部在合肥正式启用。为了满足业务需求,蔚来在合肥大规模招聘汽车业人才。未来汽车日报查询第三方招聘软件发现,蔚来招聘范围包括车机软件集成测试开发工程师、高级采购员、大数据开发经理等岗位,薪水为1万-5万元。这个数字远超当地平均薪资水平。据安徽省统计局最新数据,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合肥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115元,即平均月薪7509.58元。

蔚来在“上海、合肥两地跑的员工也越来越多。”一位蔚来合肥工厂的员工向未来汽车日报透露。据蔚来官方介绍,现阶段,蔚来在合肥工厂办公的员工有200人,涉及研发、制造、营销、管理等岗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常驻合肥。

还有更多人涌入合肥。合肥市政府官方信息显示,2020年初至2020年9月,合肥新增户籍人口12.3万、流动人口14.2万。李乐乐便是其中一员。

“合肥有句俗语:宁往南走一天,不往北走一千。”深受“向南走”观念影响,安庆人李乐乐在合肥念完大学后,便决定去上海工作。2018年,造车新势力步入交付元年,李乐乐也在新能源的浪潮下进入一家新造车企业从事销售工作。

作为销售,经常需要外出拜访客户,上海城市体量大,通勤成本高,“为了见客户,单程坐1个小时地铁”是家常便饭。最崩溃的是,有时候,好不容易快到目的地,客户却随意找个借口拒绝会面。李乐乐只能无功而返,至少2个小时就白白浪费了。

在上海工作,李乐乐还要忍受异地恋之苦,每周回一次合肥看女朋友,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渐渐的,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但上海高昂的房价令李乐乐望而生畏。于是,2020年12月,拿到合肥国轩高科的offer之后,李乐乐果断决定回合肥。

回到合肥后,李乐乐最大的感受是“生活对我友好了”,他顺利买了车,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通勤时间骤降至10多分钟,“业余时间明显变多,”不仅有足够时间自己做晚饭,饭后还可以去健身。

更重要的是,合肥政府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来“拉拢”李乐乐这样的新能源领域的年轻人。

按照合肥相关规定,“40岁以下本科学历可直接落户”,李乐乐轻松解决了户口问题。去年12月,合肥发布《创新创业人才政策》,规定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自行租房的博士、硕士和全日制本科生,3年内可享受每人每年3.6万元、2万元、1.5万元的租房补贴。李乐乐的租房压力也随之减轻。

除了吸引人才,高新技术类创新企业同样被合肥视为“香饽饽”。

2020年7月,安徽省科技厅下发的《安徽省2020年度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公告》显示,对新引进的科技团队,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水平科技成果,且从事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合肥市(县、区)政府支持每个科技团队的资金不少于300万元。对安徽省政府审定并公示无异议的科技团队,有机会获得不超过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扶持期限不超过5年。

如此“诱惑”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被合肥吸引。

2020年5月,大众入股国轩高科与江淮,进一步扩张新能源产业版图。同年12月,大众合肥制造基地正式开工,这里将开发基于MEB平台打造的全新纯电动产品。这座工厂距离蔚来合肥工厂仅3.7公里,开车6分钟即可到达。

此外,2020年8月,威马在合肥设立威马智能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不久后,合肥参与了威马的D轮融资。2020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吉利控股在合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吉利新电动汽车公司或入驻合肥。就连电动车领跑者特斯拉也来到合肥设立销售公司。2021年1月,合肥与零跑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零跑或将在合肥建设第二工厂。

一个属于合肥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孵化。

合肥的零跑中心 未来汽车日报摄

3、“最牛风投机构”的投资逻辑

近几年,合肥投资战绩显赫,甚至被封为“中国最牛风投机构”。

“从京东方到蔚来,合肥这些大手笔的投资都赚了。”河南投资集团员工陈晨感叹。安徽省投资机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合肥在投资京东方项目中“退出盈利300亿元左右”。由于声名在外,不断有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投资机构的业务经理来合肥取经。陈晨所在的河南投资集团也曾派人来合肥学习经验。

令陈晨感触最深的是,合肥的官员外出招商引资,就如同投行的业务员,全无大爷做派,而是放低姿态去“求企业把好项目落户到合肥”。

用时任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的话来讲,“员工来到陌生的城市没地方住,我们帮他们找房子;新厂房没水电,合肥的水电局立刻赶去安装。”

据辜向利回忆,当初蔚来合肥工厂施工时,合肥经开区的领导曾亲自“盯这个项目”,经开区甚至成立了一个小团队,帮忙协调各方推进厂房建设、供应商合作进度等相关事宜。“如果不是合肥(政府深度)参与,工厂的建设不会这么快”。

在“同行”陈晨看来,合肥投资时十分具有前瞻性眼光。据《南方日报》报道,早在2014年,合肥曾与特斯拉接洽,当时的特斯拉远不如现在这般“炙手可热”,但合肥坚信特斯拉有发展潜力。可惜,该项目因人事变动而搁浅,没了下文。

不仅如此,合肥很敢于投资“风险项目”。2020年向蔚来递出橄榄枝便是典型的例证。要知道,当时已经没人敢投资蔚来,“整车项目估值普遍偏高,(如果项目失败)几十亿投资就打水漂了”。

在安徽高新技术产投公司工作的张勇眼中,合肥的大胆并非是“赌”,其背后自有一套投资逻辑。“合肥非常注重投资龙头企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链。这也是投行惯用的技巧,合肥甚至将‘招商引资投行化’写入培训文件。”

合肥投资蔚来,除了看好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大势所趋,也是认为蔚来有潜力成为“新能源车行业的头部企业”。成功招揽蔚来之后,也的确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

京东方项目也是合肥投资战绩中的经典一笔。2003年,京东方突破日、韩及台湾省对液晶面板的高度垄断,实现自主研发,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晶面板制造商。

彼时京东方虽然行业地位攀升,但在外人眼中,这依然是个两年连亏33.58亿元的“亏损大户”。2008年,合肥拿出175亿元投资京东方,当年合肥的财政收入仅为300亿元,如此惊人之举引起一片哗然。伴随着不解与质疑,京东方正式落户合肥。

事实证明,京东方的到来填补了合肥家电产业链的最后一块拼图,成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海尔、美的、格力等家电企业都在合肥,一年几百万台的订单,都等着液晶面板来补齐。”

另一方面,合肥采用了“循环资本招商模式”。简单而言,即合肥投资上市公司,双方通过合资的形式将项目实体落地在合肥,但合肥不参与经营管理。待项目成熟,国有资本在资本市场增值后退出,再循环滚动投资其他项目。上述安徽省投资机构的内部文件便显示,在京东方项目中盈利的钱已经被“用于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

凭借这些投资逻辑,合肥不仅自己赚得盆满钵满,也帮助安徽省实现了相关产业产值大幅攀升。据安徽新闻联播报道,2020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2%,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28.5%、41.3%和31.7%。

4、新的迷茫与希望

押注新能源,合肥似乎是走了一条正确的路。那些在轰轰烈烈的新能源产业革命中来到合肥的人,是否也“押对了宝”?

感受到生活的善待之余,“新合肥人”李乐乐也有了新的烦恼。

“合肥房价逐年上涨,对我最不友好。”据他介绍,目前合肥房价均价近2万元/平米,在包河区的高新技术片区甚至涨到4万-5万元/平米。买房压力虽然没有上海那么大,却也不小。

李乐乐苦于买房难,某造车新势力销售人员李智发愁的是“卖车难”。

虽然合肥市政府大力推举新能源项目,但是“合肥普通百姓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不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市场上75%的销量都来自燃油车”。消费者对电动车还处于认知阶段,比如“跑不回老家怎么办?”“自燃怎么办?”加上合肥对燃油车不限号、不限牌,这令李智倍感无奈,“卖一辆(电动车)太难了”,李智坦承,店里月销量仅有10余辆,“一辆车只能提成500-600元”。

李智认为,配套设施不完善也是一大原因。虽然合肥补能设施数量在不断提升,但总体规模仍逊于上海等一线城市。

《合肥新能源汽车充电数据分析报告(2020年)》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合肥市已累计建成各种充电桩5.2万个。相比之下,早在2019年末,上海公共充电桩的数量已突破4万个。

在“新能源之都”的角逐中,上海已经成为合肥不可忽视的劲敌。今年2月,上海放“大招”笼络新能源人才。在《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中,上海表示,新能源汽车人才有机会直接落户上海。

某芯片企业研发工程师王光明动心了。

“拥有上海的户口就意味着,自己和家人可以享受全国一流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在这方面,合肥比不过上海。”

但在辜向利看来,在新能源产业基础方面,合肥已经“抢占了先机”。

据不完全统计,作为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合肥相继实施了50多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超500亿元,现已聚集蔚来、江淮、国轩高科、巨一动力等上下游企业120余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只有形成集群,取得规模效应之后,才能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在辜向利看来,合肥是“后起之秀”,靠近长三角,综合成本低,还坐拥中科大、合工大等人才资源,“发展后劲足,增长空间更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