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结束后,美股和港股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动荡,尤其是互联网概念股、科技股、新能源车股,几天时间,纷纷从最高点回落到了几个月前、甚至半年前的水平,至今仍然前途未卜。
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相较于A股,港股、美股显得有些小众:开户门槛高、外汇限制、时间不便等诸多因素,限制了客户群体的数量。但在为数不多的港股、美股的投资者中,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互联网员工炒港股、美股的原因很简单:公司发了股票,但这些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美股或港股上市,员工为了套现,开通了美股和港股账户;再加上圈子的影响,自己熟悉的互联网公司,也多数在港股、美股上市,所以自己也开始在这两大市场投资。
本期《亲历》聚焦三位港股、美股的投资者,他们当中有人利用美股盘前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从已经爆雷的瑞幸身上,赚了三万多美元;有人在过去一年中重仓了新能源车股,清仓后不仅帮家里还了高利贷,自己还买了两辆车;有人笃定“信人不如信自己”的观念,即使在各大互联网公司有熟人,但从来不去询问某家的股票值不值得买……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口述人:张维
人物档案:曾供职多家互联网公司,3年港股、美股经验
瑞幸“爆雷”当晚,我不到一个小时赚了三万美元,现在不太碰期权了
2018年前后,我开始接触了港股、美股。原因也比较简单,第一是我考虑让孩子上国际学校,所以我要提前兑换美元。有了美元,我就要买一些美元的理财产品,对冲一些汇率风险。
我当时是在汇丰银行开的账户,他们也有一些美元理财,但我感觉收益率比较低,所以就想着自己用美元来做一些股票投资。
第二,那几年中国很多优质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港股、美股上市。因为我自己在互联网行业,我比较认可这些公司的价值,同时我也认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他们平常也在炒港股、美股,大家线下聚会、微信群里也会交流这些东西,所以自己就跟着弄起来了。
美股、港股没有涨跌停的概念,所以我觉得要比A股更惊心动魄一些。我经历过的一次就是买瑞幸,在美股正式开盘前清仓,盘前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赚了3万多美元。
当时就是做空机构说瑞幸做假账,瑞幸也公开承认财务造假,资本市场有非常激烈的情绪变化,导致盘前瑞幸股价大起大落。我就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一个非常短的波段。
当然这种情况也是非常特殊的,基本上很少见,所以我心里也没底,赚一波快钱就走,觉得不到1个小时赚3万美元也值了,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了。
港股、美股和A股还有一个不同,就是资本市场的多样性,有期权、牛熊证、卖空、卖空等等很多种玩法。坦白说,大家一开始玩美股、港股都能感受到这个诱惑。我们也会经常看有人分享文章,说XX一年赚10倍,三年赚100倍,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期权交易来实现的。
这类文章也会吸引我,让我也想尝试以小博大。但是操作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基本不太可能赚到钱,尤其是美股。你发现它在最佳的一个买入卖出时点,应该是北京时间凌晨,除非哪一天我们移民到美国去了,否则不太可能一直盯着这个东西,这就导致你很难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交易最合适。
上个月美国一个政策发布,造成中概股当天非常剧烈波动。那天“跟谁学”跌了50%,如果你买的是看空的末日期权,也许一个晚上你会赚十几倍,但是你不可能一直盯着啊。
我现在也买美团、阿里的期权,如果说有一倍左右的收益,我就卖了。因为我觉得我没有时间去盯,有一倍的收益已经达到了我的目标了,那就OK。
当然,这会有一个心非常痛苦的挣扎过程,觉得自己没有抓住各种极端机会,但是最后理智也告诉你,你不可能抓住这种机会的,时间一久,你就会尝到很多苦头,我曾做空半导体指数,就亏了不少钱。
将时间线拉长的话,如果说早期我投机的操作比较多,做一些波段,买一些期权,今年慢慢开始调整策略,更多从整个长期投入的角度,做了一些配置,虽然赚的金额不是最多的,但是整个过程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我觉得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港股、美股确实会有一些我们从来没听过的资本玩法,最开始我们总想什么都用一遍,但是跑到最后我们发现,可能还是要慢慢回到正股长期持有这样的投资思路上来,要不然太累了。
另外一点感受,我身处互联网圈,我觉得可能会对投资策略有一些影响。但是坦白说,我最后发现很多次亏钱,正是因为听了所谓内部人士的观点。
比如我在微博上面栽过跟头,就是因为听微博的朋友跟我说如何如何对公司有信心,但是最后发现,并不会增加我炒股成功的几率。其实没有人能够完全判断资本市场走势,包括好多大厂员工,没拿住自家公司的股票,但是转眼一看,增长了好几倍。
所以我可能还是要建立自己的价值投资体系,光靠身边的人告诉你说哪家公司可以买,是没有办法降低整个系统性风险的。比如说我要决定买不买拼多多的股票,我现在都不太会去问拼多多的人,我觉得意义不是很大。
收益的话,我没有具体统计过,去年可能美股稍微好一点,大概有2倍左右的收益,但是我觉得那都是不可持续的。去年坦白说,我主要是因为当时抓住了国内三家新能源车的一个机会,今年就不一定这样了。我不认为投资赚的钱比工资多是一件值得说的事,我现在对风险这事还是很在意的。
口述人:李觉
人物档案:某头部互联网员工,从事智能汽车、车联网项目,有4年港股、美股经验
去年重仓蔚来,清仓后帮家里还了几百万高利贷,自己还买了两辆车
我是2017年开始买美股、港股,原因很简单,就是公司发股票了,公司没在A股上市,必须要开一个港股美股账户,以及一张香港银行卡。后来开始炒美股、港股,就是因为自己熟悉的企业不是在港股上市,就是在美股上市,A股没有我熟悉的优质资产。
最开始账户里就是放着公司发的股票,后来股票多了,周围的同事也都在炒港股美股,我就想折腾一下了。
我的投资风格就是想翻倍,所以我就把公司股票卖了,想看看买哪只股票有翻倍的可能。但是出师不利,我买的第一支股票,直接亏了95%。
我最得意的一笔操作就是蔚来,2020年5月份开始买的,那个时候是3块多,到11月份的时候已经涨到了67,将近20倍了。
去年一开始我也不敢重仓,就投了10万块钱,因为心里有点没底,直到最后合肥投资蔚来在4月下旬正式签署了投资协议之后,我知道这个事情不会黄了之后才开始大胆买入,哪怕当时已经涨到了10多块钱。
因为我就是在这个领域工作,关注蔚来时间也比较久,我是觉得它一定会到30美元以上的,所以就敢去赌,当时是放着一种长期投资的心态来看的。
我没有和蔚来的朋友聊过,因为我觉得他们员工对股票了解也很少。我在很多车主群潜水,我反倒是更多地和那些车主聊。很多人都在买蔚来的车,我就知道它的销量应该还可以,所以才敢往里面一点点加仓。
包括后来我买理想和小鹏,都是这个原因,我就在车主群里看到好多人在讨论,并且真的是去买车了,所以基于这个才敢买国内三家新能源车的股票。
当然,比较可惜的操作也有,就是刚才说的第一次投资。因为我认识这家公司CEO,他们公司上市,我俩私下聊天的时候,CEO就说他们股价处于低点,值得买入,结果买了之后到现在跌了95%。但我觉得这都是没办法把握的事情,因为他们公司股价下跌是遇到了政策风险,谁都没办法预料,只能认。
过去一年多,我大概赚了几百万吧,清仓之后买了两辆车,一辆蔚来,一辆小鹏,还帮家里还了小几百万的高利贷。其实本来还有余钱可以拿出来交个房子的首付,但我觉得房子涨的太慢了,还不如在股票放着,就算跌了也无所谓,反正我是长期持有。
口述人:罗成
人物档案:曾供职于互联网公司和无人机公司,7年炒港股、美股经验
当初买自家的股票,我都没拿住,所以我不太信“内部人士”
我炒港股、美股比较早,2014年富途主动来公司开户,比较省事,我就直接办了。另外自己也是做互联网资讯工作,自己了解的公司也都在港股、美股上市,所以很自然地就玩起了港股和美股。
我第一支重仓的股票就是自家公司,因为当时作为公司内部人员,还是非常看好自己公司的发展前景,有这个信心,所以就买了。
但可惜的是,我没有持太久,因为那时候交易也是比较缺乏纪律,就是可能买了一、两个月没涨多少,就给卖了。如果回过头来看的话,就这几年的时间,公司股票打着滚往上翻。
我另外一只重仓的股票就是英伟达,而且还加了一倍的杠杆,那个时候我跳到了一家无人机公司,对芯片、硬件的关注开始多了起来,就觉得英伟达有一些比较核心的东西,也是基于这个信心,就敢不断往里加钱。
整体来看,因为自己就在互联网和科技圈子,所以自己投资的大方向就是科技股、互联网股。当然,我自己也会买一些周期股,比如石油之类的,但是比较少,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很难准确判断周期股。所以除了疫情期间,我都没有碰过周期股。
我买科技股其实很少去问所谓的内部人士,虽然我有这方面的资源,但我感觉到其实很多东西,内部的人士反而会看不太清楚。我还是比较相信自己的一些逻辑。
就像最早我买公司的股票,我自己都没拿住,所以我就感觉,不一定你身处其中就能够理解资本市场,有些投资还是要看长期逻辑的。
回过来看的话,我自己最得意的操作其实不是赚钱比较多的那几笔。像我在“跟谁学”上面赚的比较多,两三倍吧,但其实冒的风险很大,做了几笔短线操作。其实这样操作风险很大,我在这家公司股价大幅波动的时候去介入,但是我并不真正清楚这家公司的价值。
英伟达也收益不错。但我当时其实不应该去加杠杆,用融资有点着急了。我是差不多120左右买,然后230左右卖,差不多有一倍多的收益。但是后来它又跌回到130、140左右,然后又涨回到500。
我现在再回头看是赚到了,但是我的操作方式是不对的。我不应该加杠杆,不应该让那个仓位太重了,仓位太重了你是很难长期持有的,你对波动特别敏感,但是你又赚不到它长期增长的价值。
港股美股的期权、牛熊证我都体验过,最早我买港股就开始买牛熊证,真是感受到惊心动魄。但是后来发现这个随意性太强了,很难把握,后面也吃了几次亏,所以后来索性就不再碰了。
我过去一年大概是最高的时候有三倍左右的收益率,今年下跌以后就回撤到差不多两倍,不到10万美元吧,可能会比工资多一些,但是不能指望靠炒股过日子,这个牛市多少年就能赶得上这一次。春节后美股突然崩盘,我在之前完全没有反应,人在赚了钱的时候,很难去想到减仓,所以不太可能会靠炒股来代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