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

乘坐“时光机”的长投、微淼们,能否挽救基金崩盘的“韭零后

粉时代

在去年疫情影响下,各国纷纷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侧面利好了金融市场,更是引来了一批新入场的基金小白,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市场的火爆行情。

短期尝到甜头的小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韭菜属性”,结果很快在今年年初被绿的“跌妈不认”,刚站到理财的起跑线上就栽了这么大的跟头。

很多人在关注到这波可怜的掘金人的同时,他们背后那群稳赚不赔的送水人业也渐渐冒出了头,就是财商教育机构。在这波行情下,财商教育行业又会迎来怎样的发展?

全金融时代下的财商教育现状

根据Mob研究院的《2020中国基民图鉴》,仅2020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新增基民就突破2000万,并且18-34岁群体占到60%的比重,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投资理财。

但我国目前并没有系统性、普及性的基础财商教育,大部分人是在步入社会后,在实践中慢慢了解金融知识。因此,金融知识的匮乏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常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通过利率计算、通货膨胀和投资风险三个问题来计算中国家庭的金融知识水平,结果全部回答正确的家庭只占1.65%,远远低于美国、荷兰等重视财商教育的国家。

这些理财新手对基础的投资知识和背后风险没有准确的评估,而是盲目跟风。在支付宝的基金评论区,经常能看到“可以直接抄作业吗”、“我能闭眼入这一只吗”的评论,甚至有人不知基金赎回要收费。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金融时代:从个人生活到就业创业,从财富管理到养老保障,金融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金融知识能力的缺乏已成为金融理财意识复苏的一大障碍,而财商教育则成为了突破口。

中国的教育市场有着几万亿的总盘,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到现在,想必用户早已不再陌生。

但目前资金集中投资在K12行业,行业渗透率不到1%。财商教育在此前也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离天花板还有很大的距离。

从财商教育如今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大致有两个发展方向。

首先,企业真正发力财商教育,尽力避免那些新入市的小白变成嗷嗷待“割”的韭菜。

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不断觉醒,财商教育的整体市场盘子可以说是不断扩大、增长的,财商教育未来也将成为一片亟待挖掘的资本洼地。

而今年的基金变局可以说是财商教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在理财领域的影响力度甚至不亚于去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同样是“危”与“机”并存。

在新冠疫情肆虐之下,不少企业扛不住,纷纷倒闭破产,但疫情环境客观上也令新兴技术的落地价值加速释放,促使新兴技术供给侧提速升级。

今年基金暴跌的情况,年轻人未经过深思熟虑疯狂入局的结果显然不容乐观,终究成了基金圈鲜嫩嫩的“韭零后”,。

天堂与地狱的瞬间变换让投资者深刻了解到资本市场的风险,足以让他们更加清醒。

作为一把双刃剑,其中必然有部分人会被吓退,但这也让年轻投资者意识到财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投资者对财商知识的需求。

理财是一个必然的长期趋势,也就是说此次基金暴跌将带来潜在长期的财商教育红利。

另外财商教育也有往入口型产品方向发展的趋势:就是利用财商教育课程高性价比培养用户的信任和粘性,然后推送金融产品。

随着越来越多人和机构涌入财商课程领域,用户的理财意识初步萌发,但是对财商教育机构还缺乏足够的信任,大概率会接触,但深度认可的却很少。

在基础财商课程下,用户可以学到不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理财小知识,这些对于用户来说起到了普及金融知识的作用,性价比高,也比较实用。

但如今的课程体系还不成熟,仅仅靠这些基础知识想要进入专业的理财投资领域还远远不足,因此从业人员很可能会选择用课程催熟用户,然后向用户兜售金融产品。

在线教育领域的时光机理论是否适用?

如今财商教育仍然处于早期的野蛮生长阶段,相对来说,K12、职业技能教育等其他细分在线教育更加成熟。

同是在线教育大赛道,意味着其发展规律也有相似之处。

比如在运营模式上,“9.9元小白财商教育课”在网上就颇受欢迎,激发了新入门投资者学习财商课程的热情。这种采用低价课引流、低门槛获客的方式实际上早在2015年已成为在线教育机构的标配。

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时光机理论研究财商教育领域。

细分之上更加细分。

教育行业要求在运营和转化上精细化发展,以此达到成本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即便在同一细分领域也会产生不同的运营策略与赛道。

比如K12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划分出了搜题答疑、题库、工具、辅导等不同运营赛道。在教育模式上可以分为小班课、大班课以及专门的一对一教育。甚至还有校内、校外以及横跨校内外的细分。

由于金融体系的复杂,目前财商教育也已经出现分化的趋势。

以微淼商学院、长投学堂等在线理财教育机构为例。

长投学堂主要根据投资标的授课,主要课程有股票、基金、保险类目,另外据天眼查专业版APP显示,还有买房、可转债、期货期权等多元课程选择。

微淼商学院则显得更为纯粹,其课程完全为了财务自由而设计,主要就是为了帮助小白普及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方法,平台还专门标明不卖保险和理财产品。

教育基础上衍化发展。

另外,在线教育在细分的基础上,还有衍化发展的趋势。

比如成熟的在线教育公司们已经纷纷向智能教育硬件下手,字节跳动的大力神灯、作业帮喵喵机、以及猿辅导智能写字板,都希望通过捆绑课程建立属于自己的智能教育生态链。

未来的财商教育机构很可能也有这种趋势。

比如去年年末获得了2.15亿美元C轮融资的美国公司GreenlightFinancial Technology,为青少年提供万事达卡(MasterCard)借记卡的同时,为青少年提供金融教育工具并开发应用程序,让孩子可以监控自己的支出,设定储蓄目标。

巨头后发优势犹存。

在线教育发展多年之后,依然挡不住字节跳动的入局,就在去年10月29日,字节跳动宣布启用全新教育品牌“大力教育”。

原今日头条CEO陈林出任大力教育CEO并表示,大力教育未来将专注于“大教育”领域,深耕教育服务的所有场景、赋能教育生态中所有参与者。

我们不能排除字节跳动入局财商教育的可能,但财商教育机构真正应该忌惮的或许是阿里。

基金能够成为热门话题,支付宝可以说是背后大功臣。

利用用户沉淀于支付账户的资金,蚂蚁将余额宝、理财、花呗、保险等一系列金融产品推向用户,对投资小白完成了理财的初步教育。

以前,投资者买理财主要通过银行,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通过支付宝完成。如果支付宝要做财商教育,很大可能会成为投资者首选。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支付领域双雄争霸,那么腾讯入局财商教育能否争得过支付宝?

很难,支付宝专业支付工具属性在用户心智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微信以社交平台身份承载着支付属性,远没有支付宝那么纯粹,优势并不明显。

最后市场同样高度分散,寡头垄断不易

赢家通吃是互联网竞争的常态,但教培行业是一个高度分散、难以寡头化的行业,即便新东方、好未来两大教育巨头加在一起占全中国教育市场的比例可能也不到10%。

财商教育目前入局者还比较少,可以预计的是,未来随着行业的火热玩家增多,行业集中度也不会太高,但必然会出现一两个原生发展起来的小巨头,行业头部之间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

未来的另类“反周期口红”?

作为不同的细分在线教育领域,财商教育也不可能完全类比其他教育领域。

比如K12教育等基础性教育,具有强烈的抗周期属性,即便在经济下行的资本寒冬里也很难影响到它的发展。

而财商教育略有不同,更像是带有一种反周期属性。也就是说:越是经济环境较差的周期下,越可能会逆势向上发展,类似于“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这种廉价的奢侈品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而口红就可以起到了一种安慰消费者的作用。

财商教育同理,经济越差,人们为了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反而越可能投资财商教育,至少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

另外,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人的行业”,机器和互联网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人始终是核心。而在财商教育领域,人才可能更为紧缺。

我们可以基金经理的现状窥见一丝端倪。

据悉,美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在54.9岁,中国则为39岁,国内的基金基金经理年轻化的背后则是人才缺口的表现。

统计数据显示,正常的成熟市场背景下,培养一个基金经理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而今这个数字在需求不断加剧中变成5年甚至更短。在几位顶流基金经理中,任职超过15年的只有一位,其余的均在10年以下。

如果连奋斗在一线的金融人才都如此匮乏的话,那么财商教育领域的老师也很难得到补充。

由于自身教育属性,财商教育自带教育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但又涉及金融,所以未来对于财商教育的监管可能会更加严格。

比如教培行业由于预收款、慢结转、效果滞后的特性,存在着退费难,跑路等乱象。

财商教育领域如今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企业表面打着财商教育的旗号,实则只是为了满足年轻人一夜暴富的幻想。

CBN Data曾调研发现,年轻人偏爱活期与短线产品,甚至认为短期内必定会有高额的回报。而这也给一些财商教育企业带来了钻空子的机会。

据中新经纬报道,中新经纬曾收到多名消费者对北京维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维创企业)旗下十倍学堂、ibanker学堂的投诉。

消费者称付费1元至9元人民币报名参加理财体验课程后,又购买了3000元-9000元不等的课程服务,结果发现存在报名无合同、承诺的直播课无法兑现、无法退费等问题,甚至还被“踢”出课程群。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是资本市场亘古不变的真理。即便在财商教育领域,希望投资者也能保持风险意识,避免受骗上当。

教育是一个慢行业,而互联网强调快速反应,互联网与教育融合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两者谁占比更重。

财商教育不需要与线下学校之类的机构对接,理财实操之类也可以完全线上进行,相对来说,互联网属性更重,未来发展速度可能也要更加迅速,能否发挥“快”属性优势也将成为财商机构们决胜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