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是园区的一家咖啡厅。
环境优美,木质桌椅,沙发软座,加以英伦风的摆件配饰,包装一下甚至具备网红的潜力。
上下两层楼,每层都有200平米左右。
配套有大小会议室,私密洽谈室若干。
咖啡价格也不算贵,标准拿铁在25元一杯。如果不想喝咖啡,还可以选择苏打水、果汁。并且也有轻餐、蛋糕这些产品。
第二种是一家园区餐厅的配套水吧。
这家餐厅属于自助式,生意红火,每当中午时分往往排队摩肩接踵,排成长龙。
咖啡的价格比咖啡厅平均便宜5元左右。
第三种是外卖。
在11月前,园区咖啡厅占据了绝对优势,成为了用户的首选。
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环境优势。
咖啡这个品类具有两大特性:社交属性和陪伴属性。
社交属性我们都知道。
陪伴属性指的是在某些场景中,具有陪伴作用的产品,这类的产品有的是出于场景需求,例如爆米花之于电影院(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喜欢吃甜腻的爆米花),奶茶之于办公室下午茶。
陪伴属性也可以被教育(例如炸鸡啤酒,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咖啡的陪伴属性,就是在一个咖啡厅里,正在工作的笔记本旁搭配的那一杯温热咖啡。
这两大属性都对环境有要求,而园区咖啡厅的静谧和颜值完美符合。
相反再看这家餐厅配套水吧,就完全不具备坐在那里喝咖啡的意愿。
其二,价格与便捷
与外卖相比,园区的咖啡厅更便捷。上班买一杯咖啡,直接上楼。
而外卖咖啡加上运费后,价格也远超咖啡厅。
至于餐厅水吧,虽然价格比咖啡厅略低一些。但由于咖啡并非完全标类产品(完全标类产品,如可口可乐,我们只会认为便利店的可口可乐比大卖场更贵,但是不会认为比大卖场好更喝),对于这一类产品,消费者会把产品的环境、制作人等都纳入到产品品质的考量因素里。所以折算成性价比的话,反而是咖啡厅的咖啡更优(20块钱一杯的食堂咖啡与25块钱一杯,专业咖啡师提供的咖啡作对比)。
10月份开始,园区咖啡厅还更换了服务团队,新的咖啡师团队更专业,能提供手冲咖啡产品。统一了制服并更新了菜单。
一切似乎都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态势。
然而,这一切随着喜士多的入驻而彻底改变了。
喜士多在10月底,11月初进入园区。
短短几周之内,收割了园区的咖啡市场,培养了用户习惯,园区咖啡厅的生意顿时掉了整整一大截。
那么喜士多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从价格层面,喜士多的咖啡价格是园区咖啡厅与餐厅水吧的一半左右(标准中杯拿铁12元)。
而喜士多的营销政策说来也简单:
每周五,咖啡半价。
这下相当于是园区咖啡厅的四分之一。
但重点是操作手法:消费者可在周五以半价一次性购买任意杯,并凭借小票在任意时间核销获取咖啡。
核销的方式看着很原始:就是在小票上用水笔划去。
同样是标准拿铁,巨大的价格差对消费者直接形成了以周为单位的集中式收割。
其次,在品质上,喜士多并非给消费者低价低质的感受。
喜士多的咖啡豆用的是意大利的品牌illy,是意大利饭店、餐馆和酒吧的第一品牌,有7.5%的渠道市场占有率以及30.3%的家用市场占有率。
起码在产品品控以及传播上,没有让消费者会认为是一款“刷锅水”。
当然对于追求咖啡品质的消费者而言,可能会继续选择园区的咖啡厅。
对于需要社交环境的消费者而言,可能会继续选择园区的咖啡厅。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上班族而言,喜士多的产品已经足够能够满足他们用于提神、工作陪伴的需求,而价格又是四分之一。
大部分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显而易见的。
互联网时代,如何在存量市场截断竞争对手的流量?
喜士多用这一招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如果你是那家咖啡厅的老板,你会想怎么应对?
打价格战吗?你的房租和人员、和定位显然无法实现
反向截流吗?喜士多截流的核心武器在于价格,这一点无法解决反向截流只是一纸空谈。
对于咖啡厅来说,应该反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喜士多能够将咖啡卖到6元一杯?
不是因为喜士多要和咖啡厅抢咖啡生意。
6元一杯的咖啡,摊上房租、人员与咖啡豆,喜士多根本无毛利可言。
但是流量进来了。
说到底,6元一杯的咖啡只是喜士多的流量策略,为的是培养园区这么多上班族们踏进喜士多的频次。
购买咖啡排队的时间,等待的时间,进店的频次,都能为喜士多的门店众多SKU们创造销售机会。
虽然这样的流量款误伤了咖啡厅。
对于咖啡厅而言,需要反思的是,诺大的门店居然一直停留在卖咖啡身上,而无法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关联产品与服务。
此外,门店的会员制还只是呈现在简单粗暴的充值折扣上,会员制度和营销的苍白也让咖啡厅没有能够留存忠实消费者。
当面对竞争对手简单粗暴的截流时,产品、体验、会员,这三者是我们得以抗衡的护城河。
没有这三条护城河,喜士多看似简单的营销打法就能将一个看似蒸蒸日上的“园区老大”迅速击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