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作者:陈桥辉,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互联网做产品,不止是“赛马”与“大力出奇迹”。
如果以达到月活跃用户 4 亿,作为国民App的最低标准,那么国内有微信、QQ、支付宝、抖音、快手、微博、淘宝等明星产品。
每位产品人心中都希望做出能够比肩甚至超越这些App的新产品,然而这并非易事。这些产品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是每位产品人通过在无数的试验,失败再总结,再创新,再设计等一列过程,以及团队间密切合作所创造出来的作品。
当然,以上是人人都能成为产品经理的经验法则,如果具体到每家互联网公司上,又有不同风格的经验。
比如,腾讯是否全系实施赛马开发机制?后张小龙时代如何做创新?字节的产品设计指导思想是否都是“大力出奇迹”?算法测试是核心法则?百度做产品设计是否如工业流水线,一切数据说话?
每家诞生过亿级用户App的互联网大厂,真实的情况是如何开发/迭代新产品?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访问了 4 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研发人员,揭秘互联网明星企业如何打造产品。
在鹅厂,培养你做产品的发散性思维
姓名:李乐,职务:产品经理,在职时间:两年
我们一般两周迭代一个产品,每两周发一个版本。
在腾讯,内部会有一个类似于OA的工具下达任务和OKR,然后,我会按照这些指示去猜应该完成什么样的一个需求。比如,做QQ音乐会员这个产品上,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普通用户的需求,由于QQ音乐本质是一个听歌的产品,所以我们要考虑推出新的会员特权,或者功能能否适合用户,并通过小范围测试,从他们那里得到相关反馈,去修正。
因为QQ音乐要盈利,所以如何满足QQ音乐会员的高阶用户需求,又是一个要思考的点,我们做的还是互联网服务,客户有哪些需求,是在线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些需求我们会通过在QQ音乐端对重度用户发一些调查问卷,以及在QQ音乐VIP群中进行意见收集而获得。
这时,我们会去思考,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听歌这个场景,跟音乐相关的很多场景都可以去做发散,比如买演唱会门票,买一张明星的数字专辑,还有与用户喜欢艺人的一些互动等。
所以在下个版本中,可能就需要在QQ音乐会员的特权内,添加优惠买演唱会门票等一系列功能。整理好这些需求后,再调整好优先级,最终会在周四的会上提这些需求,一般大家都会在会议上,对自己所提的需求进行陈述,提到优缺点并完善想法。
周五会进行最终的评审。评审的结果会发到每个人手中,如果通过了,就会在下周一交给研发组进行开发,这差不多需要两周时间。
开发完成后,上线测试,一般腾讯的新产品会放在统一的平台上,内部员工可以登录平台并内测使用,这就是员工测试阶段。大家会跟进员工的反馈,做数据分析,去检验有没有达成设定的目标。后续优化并完善,接下来会去找部分用户进行小范围的内测,再次得到反馈并修改。
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可能值得去做,比如,QQ音乐做会员还是要看商业价值,所以,做任何一个节点都要考虑一个投入产出比。
通过以上几轮测试并修正,确定用户愿意使用新功能后,我们才会去进行公测,总体的流程就是这样。
我认为,在腾讯的这段时间,做产品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方面,就是从腾讯本身来说,它会有比较丰富的一个培训体系。比如,在腾讯内部的培训学院中,能看到很多人的分享。因为,腾讯有不同职级的员工,所以领导会要求你在学院上做一定量的分享,这个会作为你获得晋升的一个指标。在这个学院中,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学到很多前辈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的一些经验。
另外一方面,由于腾讯的用户量足够大,当我做了一个产品后,需要知道这个产品好不好?这时,我就可以依靠腾讯的用户体系,采取冷启动的方式上线,接下来就会很快得到足够量的反馈,通过这些用户的反馈和数据,去验证所做的产品功能怎么样,这对后续产品的优化会有帮助。
总之,在鹅厂的经历,成了我人生经历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无时不在创新的字节,算法算不出需求
姓名:周凯,职务:产品运营,在职时间:一年
我在抖音是做产品调研业务,日常工作会去做用户的体验调研和产品分析。
工作时间是早上 10 点左右开始,有时会开早会,会上报告自己调研产品的一些情况,然后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对接。
在办公中,“飞书”成为了我们的内部沟通和工作下达的必备工具。会后,我就会开始新的任务,首先还是会去先体验其他产品的新功能,比如说多闪。
多闪在最新的3. 0 版本中加入了几个新功能,包括阅后即焚,以及用户阅读完之后可以马上就撤回来的功能。我会在体验完这些功能后,总结这个功能是怎样的,然后去找部分多闪用户进行测试和反馈。此前,我们会通过奖励的形式去吸引用户反馈,但收效甚微,所以现在就停了下来。
现在,多闪已经开始从抖音剥离出来做了,因为我们发现如今的多闪,其整体的年龄化结构与原先的设计初衷并不一样。在大方向,初衷是定位青年社交,比如大学生或刚毕业的年轻群体,但是现在的这部分群体的结构占比可能偏少,比如类似于 30 岁、 40 岁的中年人占比可能会更高一些,导致多闪的互动性没有那么强。
目前,我们对多闪现在整体的平台上的策略,是决定开发一些新的功能,去激发年轻人想去用多闪,获得相关的反馈后迭代开发。
每一次的周会上,我都会去回捞一些有价值的反馈,然后将反馈的建议交给产品经理,毕竟他们挺看重这些,多多少少会花几分钟时间去看一看,讨论一下,也会让他们有更多的一个思路,因为这些反馈是反映用户的一个真实想法。另外,像产品运营以及开发人员,也会在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现在我们也在操作对多闪的整体规划,第一个就是将多闪慢慢从抖音脱离下来,第二步再去用一些新的功能,去重新引流新的年轻用户进来,因为现在意识到,去打长线可能获利。
最近,多闪上线了“开眼”模式,这个是在抖音视频的基础上做的新功能,抖音那边可能不会把这个功能应用到直接测试。毕竟抖音的体量太大,多闪相对于抖音而言,量级基本上不算太大也不算小,所以多闪成了实验田。比如说稍微涉及隐私的方向创新,多闪就可以去做,但是抖音就做不了。
此前,我们曾在春节期间做过发红包的活动,调研用户时,部分用户认为红包成为了他们留在多闪上的原因之一,但社交关系链并没有得到沉淀,粘性不高,所以我们慢慢停掉了这种大型的活动性刺激,即使会出现用户量下滑。
但接下来我们会通过功能上的创新,逐渐将用户量往上拉升。比如,我们实验了多闪的开眼功能,当时预测可能有好多用户会不喜欢,但是大盘的一个数据却是有明显提升,包括增长量和日活,这说明方向是对的,用户接受了这个功能,所以接下来我们仍然会保持这样的创新思路继续做下去。
除了多闪,我也会去参与抖音的用户调研,比如内测,我们会发布A/B test,或者对照试验,提升反馈效率,毕竟“大力出奇迹”。另外,像抖音的每个产品经理都负责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抖音的评论功能就会有多个产品经理负责,一个负责评论的发布,一个负责评论以及回复的删除等,更加注重功能上的细节。
另外,抖音在海外发展的挺好,海外的整个产品经理团队并不在国内,但是代码小哥仍然由国内同学参与,但他们会考虑国外人的感受和习俗,所以周会上也听过他们的一些讨论,学习相关的经验。
YY的狼性文化,驱动我前行
姓名:张富云,职务:产品经理,在职时间:两年
我以前是YY的一名产品经理,虽已离职,但YY带给我的经历却终生难忘。
欢聚时代(YY母公司)是一家十分年轻化的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是 90 后,所有人都在紧跟创新步伐,保持不断学习。我很喜欢这种带有狼性文化的氛围,毕竟在互联网中,要时刻保持冲劲。
欢聚的每个部门拥有着十分完整的运作体系,都在有条不紊地各司其职。相比于之前所待的企业,我觉得在欢聚,和同事相处更加容易,或许是因为我们部门都是 90 后的原因吧。
我是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欢聚,担任多玩的产品经理。刚进来时,负责做多玩盒子的部分功能。由于刚进入欢聚,相关技术还不到位,我的老师就带领我做了一段时间。
我来的第一个星期,主要是在临摹老师的原型图,一个看起来逻辑非常简单的页面,其实都有很多的细节在里面,线条粗细、字体大小、颜色等。每次我好不容易画完的原型,拿去给我的老师,他一眼就能看出至少两个问题,并耐心讲解,这也加深了我对于产品原型逻辑的熟悉度。
我工作中用的最多的软件就是Axure,因为这款产品,可以实现动态和静态的效果展示,再通过原型设计,能够让开发同学清晰地了解产品的逻辑,使开发组的工作效率提升。其实,我们组里都是这样帮助其他组的同学降低工作难度,提高效率。
当我们确定一个新的产品设计前,会开一个需求会。会上,领导会提出部分存在问题需求,需要我们再次审视,一般是两轮。
具体是,第一轮,几位领导提出需求上的质疑,比如这个新功能并没有很好的让用户量提升,要求我们重新思考,第二轮则是让交互和设计点评一下,完善细节,并对他们进行解释相关的疑惑,最后则是产品的落地,比如前端页面会在本周做,后端逻辑会放在下周做,两到三周会完成相关的产品。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处的项目组压力适中。
如果工作不多,每天晚上 6 点半就可以下班,而加班到晚上 10 点之后,公司可以对打车进行报销,领一份面包或者一张券。工作时间还是挺弹性的,只要按时完成工作就好。
在百度不懂就问,对产品的思考源于生活
姓名:陈文,职务:产品经理,在职时间:一年
在百度做产品的日子,是我最怀念的时光。
我是通过社会招聘进入百度,面试过程中,面试官有两个对我印象最深刻的问题,其一是问我,如何考虑现在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你觉得目前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我初入社会,实际上我无法做好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做产品一样,我该如何去平衡用户需求和产品更新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后期在百度学到的地方。
第二个问题,最难回答好,因为我想把工作搞好,这就会出现工作与生活无法完美协调的问题。当时的面试官指出我回答的错误,其实工作是我最在意的,但对他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变形的状态。这两个问题也带给了我对产品的思考。
我当时是在百度地图这个大部门工作。上班的时间一般大概是早 10 点过来,如果有早会会提前到9:30,基本上就是大家伙讨论一下手里业务进度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到了 10 点左右正式上班。
我任职的是偏策略型的产品经理。负责设计百度地图出行的部分功能模块,所以一般会先花一到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看一下数据情况,并对前一晚上或前一周的情况,做一些数据回滚。然后根据数据反馈的情况,去查一查结果。紧接着会看一下邮件,基本上午就这样过去了。
下午主要是和一些开发和研发进行商业需求对接。然后去完成新的大任务,比如对于上新的数据情况,或者A/B test等,进行数据回滚,接着会和RD进行策略的纠正,同时也会在网上写文档,进行总结。
再有时间的话,会去和我的导师讨论文档的细节,同步工作进展。整个工作流当中的话,如果有其他问题,都可以随时问一下老师。
除此外,我觉得百度的工作氛围非常和谐。在百度,产品经理会愿意带新人。比如,当时身为新人的我,不仅得到了前辈的帮助,而且在吃饭的时候,或者是一些其他时间,甚至领导也会找我聊聊天,解答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当然,在做新业务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日常性的问题,比如在推动一个高级的项目时,我们需要跟其他部门其他团队协同去推进,但由于对方的负责人级别会比较高,而我们的职位级别不对等,这也就造成了沟通不便,所以这时往往需要借助我们职级较高的主管去推进。
第二个则是项目上的问题,百度地图中含有多种出行方式,对应各个业务线,我负责其中的某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如果我想提一个新的需求,我一定不能只是从体验角度出发,而会考虑整个业务线的影响,然后功能上线是否搞乱原有的业务,这些细节有时我不是很明白。
这时需要通过同事来帮助,你需要问,不管是问RD,还是问项目组的组长,问一些关于细节以及之前的资料文档,自己去琢磨,然后才能提出一个稍微完善一些的需求。
所以在做产品时,不懂就要问。
(备注:以上受访者皆为化名)。
上海全球互联网大会2019很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产品研发互联网公司的特点互联网大会志愿者培训互联网 大数据被各家公司杭州互联网公司50强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早期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大咖记头条看看互联网大佬的高考互联网平台公司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