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26日晚间,知乎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证券代码为“ZH”。
3月27日,知乎上市首日遭遇破发,发行价9.5美元,开盘价报8.05美元,收盘报8.5美元,跌幅达11%。
上市时,知乎CEO周源宣布,“我准备拿出一部分股权,作为小小的礼物,与一些陪伴知乎成长的优秀创作者分享。”
图源:网络
陪伴这么长时间的知乎上市了,知乎资深用户、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WHZ告诉毒眸(ID:DumoreDumou),他为知乎感到开心,还想买点知乎的股票。
从最初的小众精英聚集地,到如今的国内最大网络问答社区,知乎已经十岁了。但直到上市,商业化始终缓慢。
招股书里,知乎首次披露了财务数据,亏损大幅缩减,但尚未盈利。知乎2019年的营收为6.71亿元人民币,2020年增加到13.52亿人民币;2019年净亏损为人民币10亿元,2020年缩减至5.176亿元。
知乎特别提到,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用户贡献的高质量内容。截至2020年底,内容创作者累计达到4310万,贡献了3.153亿个问题和答案。
从小众到大众,是内容社区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知乎在商业化问题上上下求索,目前仍然挑战重重 。
2020年,周源发了一封内部信,他说:“知乎所处的环境和阶段,以及我们所肩负的期许,丝毫不容许任何懈怠。承诺结果、保持高效、敢打硬仗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准则。快则生,慢则死,说到必须做到。”
2021年初,知乎的宣传片提到,世界的本质是问进制,知乎也将其品牌Slogan由“有问题,上知乎”升级为“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现在,市场留给知乎的问题,它能否好好回答?
从邀请码到“谢邀”
在知乎的回答中,最常见的开头是:谢邀。在知乎创立头两年,用户也需凭邀请码才能加入。
起初,有投资者问周源,知乎的用户体量会有多大?当时知乎只有200多个用户,周源没想把它做得很大,根据100倍的用户量,把2万用户作为极限回复了投资者。但一年之后,知乎的用户数就达到了20万。
知乎的天使轮投资方——创新工场创始人、董事长李开复对周源的第一印象是文艺青年,有很浓的书生气质。
在知乎启动上市后,李开复回忆道,"评估一个相对想做沉淀优质内容的平台,其实我们心里觉得是有风险的,也有点担心他们太过文人作风。"
知乎的气质,和创始人周源的个人价值取向息息相关。
2003年硕士毕业后,周源先是做了做程序员,又转行做了《IT经理世界》的记者,而后裸辞创业。2008年,他做了“Meta搜索”,这是一款帮企业在百度等搜索引擎投放广告的管理软件。
由于没有融资,Meta搜索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关闭。2010 年夏天,周源第一次创业失败。
2010年8月第一个周六的中午,周源和张亮在清华科技园楼下的干锅居吃饭喝酒,周源说自己有可能去一家公司当产品经理,但两人聊了很久海外问答社区 Quora。张亮说:“我说你还是别去当产品经理了,我和继新想办法给你融资吧。”
于是,周源和张亮,一起开始做知乎。
2010年底,知乎开始内测,并于2011年1月26日正式上线。
和微博类似,知乎早期吸引到了诸多互联网KOL和知识分子,主要是程序员、产品经理、投资人、媒体人、工程师、硕博生等中高收入群体和高知人群,男性居多。
在知乎最早的200位用户里,还有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知名企业家和VC。在前40天里,这些人创造了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
2011年2月10日,雷军本人一连回复了三个知乎问题——“你做天使投资有些什么心得?你的投资过程是怎样的?”“凡客诚品会成功吗?为什么?”“雷军投资过哪些公司?”
图源:知乎
在评论区,有IT评论人直接对雷军展开追问。现在回看,让人忍不住感慨,十年间,互联网讨论氛围的变化之大。
2012年5月20日,有人提问“微信iPhone版应该怎么删除和单人的聊天记录”,马化腾深夜回答:“手指右滑”。
图源:知乎
想要一探究竟的人多了,一个知乎邀请码甚至被炒到上百元。
李开复曾用“不敢多写了”来形容他对知乎上聚集的高质量用户的认可。较高的用户质量,奠定了知乎早期较为精英的社区氛围。
十年后的今天,“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中流传的梗。
破圈,还是降格
2012年3月,知乎获得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启明创投表示,看好知乎知识分享有问有答的社区模式,认为广告、用户打赏、订阅等互联网的主要商业化只是时间问题。
一年后,知乎放弃了邀请注册制,实行开放注册制。2014年初,知乎的注册用户由40万攀升至400万。
用户量飙升后,知乎上也出现了更多话题讨论,不局限于互联网和科技领域,优质内容也被分享到站外。
这是知乎第一次破圈,2014-2015年间,知乎完成了2200万美元与5500万美元的B、C轮融资。
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功能的扩展,知乎聚拢了科技、商业、影视、时尚、文化等领域的各种人群。
久而久之,知乎用户也成为了重大社会事件的参与者。
2016年,大学生魏则西在“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这一问题下,写下自己的求医经历。
这引发了媒体的追踪报道,百度的竞价排名被诟病最深。随后百度被约谈整改,并在推广信息数量、商业推广标识等方面做出调整。
图源:知乎
2021年1月,拼多多称,回应员工猝死的内容,并非自己所发,网传截图不实。知乎选择了”硬刚“,表示拼多多官方账号的确发布了截图中的回应。
图源:知乎
2017年,知乎的最大对手出现。悟空问答掏出10亿元补贴创作者,还一口气从知乎挖走了300个大V。
当时,在知乎上,创作者只能通过知乎live和私人解答获得收益,悟空问答的补贴力度明显更大。
张亮曾回应称,“太好了,赶紧让他走。他以为中国就300个写作的人?”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回应道:“张亮对自己平台作者有点傲慢。”
虽然言语上“傲慢”,竞争对手还是刺激了知乎的转变,后者开始提高和完善对创作者的激励。
高额补贴却没能让悟空问答生存下来,2021年2月3日,悟空问答正式停止运营、关闭服务。
据刺猬公社采访到的悟空问答创作者描述,自始自终,他都没有感受到过悟空问答的社区氛围。知乎的根本是社交属性,而悟空问答没有用“心”,也无法凝聚出灵魂。
除了社交属性,知乎还蕴藏着巨大的知识价值。
截至2020年底,知乎上的总问题数超过4400万条,总回答数超过2.4亿条。知乎回答,也成为市面上知识类视频素材的重要来源。
去年2月,“巫师财经”被指其视频文案抄袭自知乎答主答案,巫师财经随后为不规范引用等行为道歉。
今年初毒眸采访到的一位知识区UP主也提到,做视频之前一定会看知乎,多选几个角度显得专业一点,但视频不会发布在知乎上,因为可能会被用户质疑“不够专业”。
根据咨询公司CIC的数据,知乎是中国最大的问答类在线社区,也是中国五大综合在线内容社区之一。
创新工场创始合伙人汪华曾定义知乎的价值所在:“(用户)不看抖音也可以看快手和视频号,没有了知乎的话,是没有替代品的。第一类需求已经有很多产品可以满足,满足第二类需求的产品很少,知乎不断破圈其实也证明了不仅是我,中国用户都有这样的需求。”
通过有吸引力的内容,知乎聚拢了更大的用户群体。2020年第四季度,知乎的平均月活用户为7570万,月均观看人数为4.69亿,月均互动次数为6.757亿次,同比分别增长33.0%、28.2%和4.8%。
用户群体扩大的同时,知乎保持着较高的用户参与度,其YanPlus用户2019年的平均12个月留存率为72%。
但不可忽视的是,边界扩张带来的负面作用。
2018年,知乎开始下沉,进入二三线城市。不仅签约了明星刘昊然代言,还投放了世界杯广告,运用简单粗暴的“洗脑”广告语,脱下了精英化的外衣。
截至2020年四季度,47.4%的知乎用户来自除一线和新一线之外的城市,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78.7%。
随着用户圈层的下沉,知乎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难以标签化的口水化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装逼、八卦、低俗、鸡汤和广告,涌了进来。
在问题“现在知乎的内容质量是不是有所下降?”下方,一位匿名用户回答:好的内容被稀释了,需要主动搜索和整理!
据《财经E法》报道,优秀答主常常会收到私信,被邀请写品牌软文,夹带私货式的回复就充斥在知乎的回答区内。
知乎资深用户小圆告诉毒眸,有搜索需求的时候才会点开知乎。她最开始使用知乎,主要是为了看大量的护肤知识和医院科普内容,“就像我们身边的那种意见领袖一样,比如说我的同学推荐一个护肤品,要比一个美妆博主推荐的,我更加信任。”
但现在,小圆却需要更多地甄别营销信息,由此感知到知乎的内容质量下降了。“一篇看下来感觉不对劲,发现是广告,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
用户规模扩大了,劣质信息多了,精英和大V却在“逃离”。
去年爆火的知识区创作者、2020年B站百大UP主“半佛仙人”,原本在知乎回答问题,并积累起一批粉丝,他真正开始进行内容变现却是通过公众号和B站。据36氪报道,去年上半年,半佛仙人的一则视频报价在50-60万左右。
同为图文内容社区,没有选择破圈的豆瓣,还在凭借高活跃度的用户,不断制造新的话题讨论,经由微博等平台的扩散,成为口耳相传的热梗,如去年的“985废物”“小镇做题家”“摸鱼学”等都起源于豆瓣小组。
在不断破圈,问答标签弱化后,知乎的核心气质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为赚钱,上下求索
2016年以来,知乎进行了多个商业化尝试,但在赚钱的路上依然走得缓慢,截至2020年底,知乎始终实现没有盈利。
为了扩大商业版图,知乎发展出了知识付费、直播、网文、视频等内容版块。同时,知乎接受了多个巨头和明星VC的投资。据统计,递交招股书前,知乎已完成7轮融资。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9年8月12日,彼时知乎宣布完成了4.34亿美元的F轮融资,这是知乎成立后最大一笔融资,由快手领投、百度跟投,腾讯和今日资本等原投资方跟投。据报道,本轮融资完成后,知乎估值35亿美元。
目前为止,广告仍然是知乎最大的收入来源。
2019年,广告营收占比高达86.1%。2020年,知乎线上广告收入为8.43亿,同比增46%,占据总营业收入的62.4%。
广告之外,知乎早早押宝了知识付费,结果也只是差强人意。
2017年,知乎上线“知识市场”与“知乎想法”。前者面向有学习需求和自我提升意识的人群,其中包括知乎 Live 、值乎、书店等知识付费业务;后者旨在推动以轻问答为载体的碎片化信息流模式。
2018年6月,知乎组建新的知识市场事业部,“知乎市场”变成“知乎大学”,由市场中间商转型为知识服务提供者。
“编故事”也成为了知乎商业变现的途径。
2019年底,知乎发力网文业务,邀请创作者来知乎创作故事性内容。知乎为创作者提供会员阅读点击分成、盐选专栏订阅费以及版权交易费用等变现方式。
其中,七月荔的20万字作品《洗铅华:恶毒女配生存录》上线盐选专栏后,一个月内获得了收入近40万元。
在各类内容的组合下,2020年,知乎平均每月盐选会员付费用户达到240万,付费率从2019年Q4的1.8%上升至2020年同期的4%。
知乎的知识付费业务进展较慢,与之相对的是竞品表现更胜一筹。
2020年9月,罗振宇的思维造物披露创业板招股书,2017年至2019年,思维造物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56亿元、7.38亿元、6.28亿元;同期净利润为6131.96万元、4764.41万元、1.15亿元。
从整个行业来看,知识付费市场风口已过。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4-2017年间,知识付费行业成为风口,发生了740笔投融资事件;2017年起,融资次数减少,单笔融资额提高。
但长期来看,知识付费市场广阔。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正在逐年提升,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突破390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675亿。
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市场格局相对分散,尚未出现巨头垄断、寡头竞争等现象。市场并非无利可图,只是知乎还需要挖掘最大化变现的机会和方式。
知乎还在尝试新的变现可能性。
2020年初,知乎推出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知+”,加入图文带货领域。这块业务起步晚,2020全年贡献营收1.36亿元。招股书显示,知乎的其他收入包含在线教育和电商服务,2020年贡献收入5263万元。
问答社区的三座大山,包括用户氛围、商业化、创作者收入。
前两者伴随着知乎破圈,似乎还在角力之中。
创作者方面,知乎此前公布过,目前有1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00位头部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万元。2021年,知乎还计划投入总价值数十亿元的现金和流量,继续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
对于知乎而言,围绕知识变现的路不好走,帮创作者提高收益,让优质创作者不再流失,也是巨大的难题。
这些发展带来的问题,知乎只能靠继续发展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