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

70岁后,我成为了村民每天最想见到的人

粉时代

还在办公室里敲打键盘的你,设想过自己七十岁后的样子吗?

苍老的面庞、银白的头发、不再健康的身体?

古稀之年,生命的旅途走过大半,这个时期,似乎不再适合去挑战,人生的步调似乎应该放慢,去感受生命最后的温度。

但这并这不该是“70后”老人生活状态的全部想象。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了一位“依然十分能干”的71岁老人李芬香,她在位于半山腰的村中开了一家次日达的乡村团购店,每天中午,她会推着小推车去给乡亲们送货,把新鲜的水果蔬菜肉类送到居民家中。

这个位于山上的村庄,日常很难买到新鲜的食物,要买只能每隔三、四天去山下的集市买,李芬香次日达的小店开业后,才解决他们购买日常生活所需的问题。

71岁之后,在外人看来本应养老的李芬香重新回到工作状态,在为乡亲带来便利的同时,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以及久违的充实与快乐。

以下关于是她的真实故事:

“手里有钱,但我花不出去”

湖南邵阳市东侧的大石桥村隶属于杨桥镇,是由临近的三个村庄合并在一起的大村,整个村庄有好几千人。

但大村的居民却并不集居在一起。此地多山,居民往往散落在不同山体的不同区域:山顶、半山腰或山脚,集合在一起的区域,在当地有一个更具象的名字——“院”。

七十一岁的李芬香奶奶,就住在村里一个名为“三边屋”的院里。

三边屋位于半山腰,院中多留守70至80岁的老人或小孩,老人的年龄普遍在70~80岁之间,至于年轻人,多是去了镇上或外面工作,节假日方回。院内无人生产,要购买生活所需,必须等镇上开集。

这里的集市并不是每天可逛,得等农历逢二、五、八的日期才开,且只开半天,11点就闭市。通常院里的人要5、6点起床出发,走过长长的山路到达山底,再步行到镇上,全程需要走5公里。

尽管有趟一小时一班的公交车可以乘坐,但为了赶早买到新鲜的瓜果蔬菜、生活用品,大部分时候他们都会选择走路。

肉是大石桥村最稀缺的东西,蔬菜有田能种,但院里没人搞养殖,不去赶集,就意味着没有肉吃。要吃肉、买蔬菜、买日用,就要去5公里外的集市,对老人来说,这是一个要解决生活所需所不得不面对的困难。

2018年,杨桥镇建了一个高铁站,大路通到了山下,于是山下人员汇集之地,新开了一个集市。但集市三天一次,每次买肉买菜,老人们都得起个大早,走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

尽管当时电商兴起,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会网购商品,给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孩子寄回。但对于老人来说,取快递可能比赶集更麻烦——快递点在5公里之外,大包小包地带回来,实在吃力。

院里有个80岁的张爷爷,他的几个女儿全嫁去了外地,每当逢年过节时,老人都能收到女儿、女婿下单的快递,既多又扎实。每次张爷爷吃力地往院里拖,路上的乡里乡亲总会说:“嘿,你女儿又寄东西回来了啊!真好。”

张爷爷每次都笑着应,但遥远的山路,对他来说,更像一种甜蜜的负担。

71岁的李芬香则连赶集都很难去一次。李芬香的老伴十几年前生了病,她需要在家时刻照应,再加上李芬香患有风湿病,走远路就腿疼。

每遇到缺少物资的情况,她只能走到半山腰,麻烦乡亲们帮忙带一点东西回来,再或者就是让就近工作的儿女隔三差五回老家时,帮她送点东西回来。

对李芬香和大部分生活在大石桥村的老人们来说,随时随地能吃到新鲜蔬菜肉食,或许是最真实也最迫切的愿望。

“71岁了,能为乡亲做事,我高兴!”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2019年。

那年,李芬香的儿媳在镇上开了一家兴盛优选的店铺,听儿媳说,只要第一天下单,第二天就能送到。

李芬香很感兴趣,她觉得自己是不是也能帮村里的老人们开一家,

“凭什么年轻人能干,老人不能干?”

儿媳听闻,立马帮她申请开店,李芬香高兴得不得了,店还没开起来就四处和邻里“播报”:

“我要开店了,以后来找我买东西,再也不用去那么远了”。

邻里们自然也很期待地回应,时不时问李芬香:“你的店到底什么时候才开起来呀!我们好买东西。”

但好事多磨,三边屋的位置过于偏僻,无法满足兴盛优选次日送货上门的条件。直到后来高铁开通,通往三边屋的大路修好,李芬香的店才真的申请下来。

开店前一天,李芬香在微信拉了40多位老乡亲入群,还给他们每个人发了微信红包,附言是,“开门大吉!”

不过,最开始院里的老人还是不相信李芬香的店能实现“次日达”。他们忍不住跟李芬香一遍又一遍地求证:

“真的会每天送吗?我们还不需要走路,不需要等开集?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喔!”

李芬香和大家宣传儿媳的店,说那边都是次日达,她这里肯定也没问题。李芬香还哄大家,

“试一下没关系的,要是它没送来,我给你们退钱!”

在这个乡里乡亲从小相熟、彼此熟悉的礼俗社会,连接起这些老人的是相处多年的感情和信任。

在院里的人看来,李芬香一直都是一个很能干、又很踏实的人。李芬香年轻的时候就炒得一手好菜,还能做出很好吃的腌菜和咸菜,在院里颇有口碑。

从前院里有人要办红白喜事的大宴,或是家里来了稀客,就会请李芬香去掌勺。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知道李芬香是个靠谱的人,不会骗他们。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有一些老人跟着李芬香的一步一步的指导,在兴盛优选的小程序上下了单,那些还抱有怀疑态度的老人们则在一旁观望,又好奇,又怀疑。

第二天,那些新鲜的肉、菜、水果、米、面、油、纸巾,果然送到了李芬香的店里。那些没下单的老人看着被送上门来的货,惊讶得好半晌说不出别的话,

“哇!还真能到!”

村里老人的平均年纪在70岁左右,对于他们来说,手机的功能大多只停留在打电话、发语音、和孩子们视频,甚至还有些老年人用的是最基础的老人机。

见到李芬香的店里能通过微信小程序买菜,那些老人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儿女,

“我也想要一台智能机,能在微信里买菜的那种”。

也几乎就是在那段时间,那些用老人机的老人们,手机全都因此“更新换代”了。

但智能机拿到手,面对那么多App,那么多功能,老人们又发了愁。他们只能再拿着手机去找李芬香,让她一步步教自己到底如何下单。

李芬香一下成为了村里的“红人”,在村民们眼里,李芬香不仅会用微信订货,还会用手机玩游戏、斗地主,甚至有次在手机上参与抽奖,抱了个电饭煲回家。

李芬香就这么一步步教着自己的同龄人,如何打开小程序、加入购物车、查看价格、确认订单,然后再通过微信付款,这样就可以等着商品上门了。

村里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是李芬香老伴的大哥,通过李芬香的指导,他每次都能自己独立下单。这让他自己也非常自豪,80多岁还能上网买菜,熟练使用微信,够他在孩子面前“炫”好一阵。

老年人接触数字化,同龄人之间的带动和学习很重要。尤其是在乡村中,需要更多像李芬香这样的数字化“种子”,在她们的带动和赋能下,或许能够帮助更多的老年人步入数字时代,并找到实现人生价值、发挥“夕阳红”的可能。

在大石桥村外工作的年轻人也知道了李芬香的店,每次回老家,他们都会特意在兴盛优选上查价格,对比和大城市买菜的差价,

“比自己买了带回来还划算”。

他们甚至要求也加入李芬香的微信团购群,这样方便他们在外也可以随时给家里的老人、孩子买东西。

院里有一个14、15岁的留守儿童,祖父母早去,父母在外,他每天的生活所需都靠父母在千里之外下单,由李芬香送到。

很快,李芬香的微信群就从40多人,变成了117人。每天都有人下单,少则20几单,多则百单,过年时甚至能达到200单以上。

每天中午收到货以后,李芬香就会推着小推车去送货。院里的人看见她,都会笑吟吟地跟她打招呼,竖起大拇指说:

“你都70多岁了,还能开个店帮我们,每天到处给我们送货,真的了不起。”

李芬香自己也觉得自豪,“帮助乡亲们,我高兴;展现自己的能力,我也很高兴!”

“这个时代这么好,我要一直做下去”

李芬香散发出来的乐观气息,常常会让人忽略她其实已经70多岁。她每天都笑吟吟地送货,见到人就打招呼,从来没有认为开店、送货这件事辛苦和累。

但实际上,因为风湿,李芬香走路时腿脚不便。而三边屋在山上,每次送货时,李芬香都不得不在山路上爬上爬下。

每天中午,兴盛的工作人员开车把货送来,李芬香还坚持要自己搬,动辄10斤、20斤的大米,成箱的牛奶,但周围的人想要帮忙时,李芬香总会摆摆手,说:“不用,我搬得动。”

李芬香觉得这不是什么事儿,只要她还有办法自己干,就说明自己还有能力、有价值。

但从旁观者的视角看来,年已古稀的老太太,自己一个人搬动这些重物,一个人蹒跚着把东西送去村民家里,总害怕她会累着,或摔着。

李芬香的女儿也不理解:

“71岁好好养老不好么?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

那时是冬天,三边屋结霜下雪,稍不注意就会摔倒,女儿阿慧一个劲儿地劝她:“不要去了,也不缺这一点开店的钱,冬天在家里坐着多好。”

但李芬香就是想做,她依然希望她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可以为乡亲们做一点事,且她还没老,做一些事让她感到自己还有用,让她觉得安心。

被女儿说得多了,李芬香就一副轻松的口吻笑着说,“真没事!你不用担心,你就当我出去到处去走走,锻炼身体,顺便就把货给送了。”

李芬香身上有一种乐观坚韧的精神,总愿意看到事物积极的那一面,在做了两年优选后,她跟女儿得意地说:

“我的身体因为开店还变好了呢,以前时不时还会感冒,现在都不感冒了!”

这种乐观几乎伴随了李芬香一生。

十几年前,李芬香的老伴生了病,多次做手术,从前李芬香和她老伴生活在镇上,因为老伴的身体原因,她带着老伴回了三边屋,一个人照顾他。她知道儿女有自己的事业、家庭,所以不愿意干扰他们的生活,一个人扛起了照顾老伴的责任。

七年前,女儿手里的饭店无人经营,她自告奋勇经营饭店,同时帮着女儿带外孙、外孙女,那时她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送孩子们去上学,然后回来准备饭店开业。

而现在,70多岁的李芬香又开了店,为院里的乡亲们每天带来新鲜的瓜果蔬菜,和能随时补充的生活日用品。

所有的这一切,在李芬香提及的时候,都只是“寻常事”,她不善言辞,也不愿提及这些过程中的苦难,每次提到过往,都觉得再正常不过,或只是记住那些积极的事件、他人的帮助,或是当下生活的美好。

“我们年轻的时候这里很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分家之后,一家人住一间房,我们一边带孩子,一边还要出工做事。”李芬香感慨。

“现在比以前好了太多,有了手机、有了微信,不仅可以购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也能帮助村民把当地的农特产品推销到乡镇以外。”

老伴身体不好,李芬香也常宽慰他,说:“现在世道这么好,我们一定要多活几年,多活几十年,好好看看这么好的世界。”

不像人们寻常印象中的古稀老人,李芬香依然保持着对所有新鲜事物的好奇,学着玩智能手机,学着用手机看资讯(尤喜养生类),还自己玩短视频平台。

甚至有一次,儿子说起最近正在投资买股票基金,李芬香一听就激动了,连忙问儿子:“这个怎么玩,我也想玩!”把不用的闲钱10块、20块的投进去,跌了不甚在意,要是赚了,就忍不住高兴。

她的生活并非没有艰辛和痛苦,但她从不多言这些坎坷,只记得好的一面,这使得她即使老了,也依然有一颗直率坦荡又可爱的心,能接受世界的变化,也感受世界的美好。

后记

年龄究竟代表着什么?

年轻人焦虑着变老,害怕时光流去一事无成,害怕老之至矣生命不再是鲜活的状态,害怕想做的还未做,生命已走过大半。但是,这些所有的想象都仅是构建了一张图像,将我们惶恐的一面画在上面,而后定格。

但是,生命的状态哪里是能够定格得住的呢?生命是流动的,它会从一种状态流动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在生命的时间刻尺上,只要未曾完结,它便具有无限可能。

71岁,是一个大部分人都认为应当养老的年纪,但年过古稀的李芬香,却又重新开店,重新回到工作的状态,她不觉得疲惫,相反,她感到很充实,也很快乐。

互联网深入乡村,为解决基层就业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未来,更多诞生于城市中的职业会在乡村出现,这也为那些弱势群体的家庭拥有更好的生活,带去希望。

在她才开店给乡亲送货时,乡亲们接过货,总是会很感激地说:“谢谢!”他们谢谢李芬香开的优选店能实现次日达,他们不用在走上几公里去赶集、买东西,再艰难地搬回来。

李芬香也会很感激地说:“谢谢!”

她感谢大家支持她的生意,感谢大家对她的信任。他们也会互相感谢,多次表达谢意,那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

春节的时候,李芬香接了200多个单子,院里每一户都下了好几单,想到什么就加单。李芬香一个人送不完,回家的儿女帮着她一起送,每到一户人家,对方都要热情地招待他们,让他们进屋吃糖果、水果、瓜子,不肯进门也要抓一大把吃的往他们兜里塞。

他们笑着说:“收着!多亏你(你妈),我们才能过得这么好。”这种被院里所有人认可和感谢的感情,让李芬香觉得她做的事特别有价值。

在广袤的乡村地区,生活并不像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那样简单和便捷,而在那里,正是有像李芬香这样一个又一个乡村团购的“店长”,打通了乡村与城市的联系,让生活在那里的人有食可吃,有物可买,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轻松。

当我们问及李芬香打算把这家优选店经营多久时,她笑哈哈地说:

“只要我还能做,我就会一直做下去。”